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京津冀环境保护如何突围?

2015年06月29日 10:29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农工党中央常委王金南:设立生态红线 构筑生态共同体

  京津冀地区是目前全国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全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加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国家重要战略决策,是落实“四个全面”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对于统筹京津冀区域环境与发展,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国际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环境和经济共同体,因此,要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以环境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制定实施基于环境功能的分级分区控制体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引导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往生态化、集约化转变。以生态红线调控区域发展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和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水、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红线以及耕地、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红线,调控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

  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是一个大系统工程。主要构建“三区八道六风口一屏障”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建设“十区四横两纵”地表水源保护生态体系、构建“十一区七道一带”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两屏(坝上生态屏障,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三区(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七带区域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对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等实施休养生息,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中科院大气化学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农工党中央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贺泓:

  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定位之一是建成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示范区,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京津冀环境污染具有独特的区域性与复合性特征。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当下的京津冀地区集中出现,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水、大气、土壤等不同介质的环境污染相互复合,产业结构、生态格局与环境安全交互影响,导致京津冀呈现出典型的环境复合污染格局。

  要破解京津冀环境复合污染的困局,三地必须突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掣肘,率先在环境综合治理上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实现“四个统一”的基础在于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立体环境监测系统和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风险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政策,实现基于风险的科学管理和考核,实现京津冀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建议整合现有环保、国土、气象、水利和科研系统环境监测(观测)网络,依托以物联网、云计算、多元遥感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区域性海量环境信息“系统感知-高效传输-大数据处理-智能化应用”的新一代立体化环境监测系统,构建京津冀区域多维动态污染源排放信息平台,建立京津冀环境质量改善决策支持系统。

 

编辑:薛鑫

关键词:京津冀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农工党中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