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师生关系:困境?出路?

2015年09月30日 10:28 | 作者:陈亚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最近几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要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现象反映了什么更富全局意义的真实?

 

  今天的校园中,师生关系是怎样一种境况?又应该如何面对?

 

  □背景

  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在朋友圈发出公开信,称学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学界前辈无端嘲讽,有鉴于此,他宣布与郝断绝师生关系,并已将决定告知本人。

 

  据了解,该生曾称学界前辈为“垃圾”,并写道“这种人,也算有点水平,唯一就是名高于实”,还在评论中劝告学弟研友别来学校,“现在让北大来的垃圾老师毁了牌子”。

 

  孙家洲在信中指出,“师生之交首重道义”,“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年轻人如果是一时气盛,说话有欠缺,作为长者,本来应该宽恕和宽容。但是,郝相赫此次的狂言,与一般过失之语不同”。同时,该生报到后多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且劝说无效。

 

  对此,郝相赫发文反击,称自己有读完书发表评论的权利和自由,而且评论发在私人朋友圈,不存在什么问题。他同意解除与前导师的关系,并将不惜一切手段维权。

 

  21日,师生公开信及回应在网上曝光,引起网友及各媒体关注、热议。当晚,事情有了新进展,郝相赫发表实名道歉信,称希望收回“情况说明”,也希望导师重新收他做学生。22日上午,孙家洲称看到道歉信后,自己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是否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

 

  □舆情

  随着人大历史系师生决裂事件的不断发展,网上的讨论也越来越热闹,从最初的普通网友,到媒体评论,再到专业人士反思。慢慢地,舆论场上逐渐形成几种主要观点。

 

  观点一:本是学校内一地鸡毛的事件,却因信息技术成为舆论的狂欢。

 

  其实,在导师和研究生都没有违反校规的情况下,师徒分道扬镳本不是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可这次却被炒得沸沸扬扬,甚至一周后余波未消。对此,有部分人认为,这是次舆论的狂欢。更有媒体表示:“私德”和“师德”的热点化不仅无法彰显当下“师门遗风”的犹存,反而反映了当下公共议题的匮乏和无聊。因为限制而匮乏,又因匮乏而无聊。这个学生只不过是“公共议题因自身干瘪而侵占私人话题”的牺牲品。

 

  在大家讨论双方谁对谁错时,也有部分网友表示,双方都是受害者,都被现代传播手段所伤。有政协委员表示,两人只看到了现代传播技术的便利,却忽视了杀伤力。对此,有媒体在评论文章中指出,“双方的言论都是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结果莫名其妙地‘被公开’了———真是契合了我们这个‘被’时代,使得一个私人场域的事情进入了公共舆论场,闹得沸沸扬扬。”也有网友调侃,一定要学会使用屏蔽功能,最好不要加导师微信。

 

  观点二:尊师重道绝不可被遗弃。

 

  面对郝相赫的狂妄,很多人站到了他的对立面,纷纷在网上指责他狂妄自大,不尊重老师,捍卫师道尊严的导师则应被鼓励。有媒体写道,郝相赫作为一名研究生,其人品和素质之高下,与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相比,并非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在公共空间骂学术前辈“垃圾”,多少让人怀疑其人品。这绝非道德高标,只是做人的底线。遗憾的是,几十年来,导师对研究生的个人品行和操守方面,越来越“宽容”乃至放纵。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前,授业解惑在后,不是没有道理。指导教师不光是研究生的学术导师,还应该是其人生导师。

 

  观点三:老师不包容,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在某媒体发起的调查中,有28.3%的人支持学生。部分网友虽评论内容不同,但矛头均指向导师,批评其太过小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导师没气量,俨然帝王思想,培养学术奴才是大学使命?”“师生之间应该重道义还是问真理?”“对所谓‘权威’的盲目盲从更是可悲,学术争端和质疑甚至调侃奚落,实属个人自由见解。”

 

  观点四:老师怎么可以那么快放弃学生?

 

  虽然学生狂妄,但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老师在开学不到一个月就将学生逐出师门,并不妥。就像某媒体所说:不正是因为徒儿顽劣成性,才需要唐僧喋喋不休念叨紧箍咒的么?如果一语不合、一时冲动就断交,不就没有孙悟空通过艰辛西天取经,最终修得正果立地成佛了吗?所谓师道传道授业解惑,正因为道不明、惑不解,才需要老师循循善诱,导向正途。教育最大的价值并不在锦上添花,而在于点石成金。学生学习中往往有四个误区:贪多嚼不烂、知识面太窄、避重就轻、浅尝辄止,而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扬长避短、补偏救弊。追求“师道”的过程注定是曲折且艰辛的,但这何尝不是几千年来师者伟大的使命呢?

 

  全国政协委员曹义孙:

  “是时候强调学术尊严了”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师生关系也面临着转变。但是,无论如何转变,尊师重道不可丢。我们是时候该强调学术尊严了。”

 

  问及对此次人大历史系师生决裂事件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认为,在利益至上的今天,有老师挺身而出,关注学生的礼仪、道德,这应该被鼓励。

 

  “学术尊严除了包括尊师重道,还包括严谨的态度,即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我们现在强调创新,强调尊重个性,可是创新不意味着乱下结论,不经研究就随意提出一个自以为独特的观点,这是对学术的不尊重、不负责。同时,做学术一定要能沉得下去,深入其中去钻研。在这个过程中,对前沿研究保持客观心态,仔细研究、分析是必需的。相反,如果来了学校,‘不务正业’,只是狂妄地批评、指责别人,那很难有所成就。”

 

  这些年做导师的经历让曹义孙发现,一些学生读书,功利色彩偏重,做学问时更偏向利益,有的学生还直接称呼导师为“老板”,把学术研究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此外,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很多人用商业价值来评价学术价值,甚至有人主张将师生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或者服务关系,这些行为使得高校的学术研究染上了商业的色彩。

 

  “学术领域的转型一定要坚守学术的尊严,坚守传统的价值观。”有舆情认为,人大教授孙家洲在开学不足一个月,就宣布和学生断绝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过早的一种放弃。对此,曹义孙认为,大学老师与幼儿园、中小学老师的最大不同在于,除了承担教学任务,还担负引导学生探索科研、追求真理的责任,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其实在入学前,导师与学生相互挑选的过程就意味着寻找同道者,大家一起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同前进。尊重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尊重学术,如果学生并不认同、不愿接受老师的观点,那只能说明彼此并非同道中人。俗话所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导师的精力有限,所带学生必须对该领域研究的一些观点有认同感,如若不是,且劝说无效,那不如尽早放弃。”在曹义孙看来,学术有其特有的规则,其实从一些小事、细节上就可以判断学生是否适合该领域的研究,并不需要太长时间的观察。多年带学生的经验让曹义孙明白,如果从开始就发现一个学生与自己“道”不同,再花心思对其指导、教育,即使将其变成同道中人,最终的效果也不好。“学术研究是认知领域,如果没有认同感,不是心甘情愿,学生很难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坚持很久。”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孙家洲 断绝师生关系 曹义孙 包明德 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