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北京东城区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2016年01月07日 15:5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大会发言实录]柳小兵: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中“瘦身健体”谋发展


160107柳小兵大会发言张传东摄 (8)_副本

柳小兵作大会发言 张传东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市依据三地功能定位,对首都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进行调整,提出发展高端职业教育,大幅度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引导东西城区中等职业学校向郊区县疏解等政策主张。东城职业教育何去何从?基于东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建议职业学校要疏解转型相结合,“瘦身健体”转型发展。

一、 发展现状

东城职校主要招收城区学生。目前,东城区具有中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9所,其中主体是公办的3所职业高中校,另有3所职普合设校和3所民办校,共开设28个专业,在校生4000余人,教职工700余人。2013-2015年的招生数据显示,三所公办校中,东城户籍学生占招生人数的62%以上,北京户籍学生占招生人数的82%以上。

东城职教的专业吸引力强。近年来,东城职业教育依据岗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势行业企业结盟建设重点专业,逐步形成了文物修复技术、服装设计与表演(模特)、美术绘画、京味旅游、学前教育等若干优势专业集群,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市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000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可见,东城职教的专业吸引力强,在北京市中职校中有竞争力。

东城职教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生源不足。原因在于:一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二是招生政策的变化。在生源下降的情况下,为有效利用资源,中职校向中小学、市民、本区企事业单位开发了系列职业体验课程和培训项目,受到欢迎。

二、 转型发展建议

为疏解人口,合理利用资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瘦身”---大幅度压缩招生计划。压缩80%招生计划,保留20%用于满足本区的职业教育学习需求。从教育规律出发,东城区的学生不可能全部上普高,一部分学生有到职校学习的需求。如果将职高生送到外区或外地读书,毕业后还是要在北京就业,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口疏解,只会加重家长的负担。但是,不招收非东城户籍的学生,不再将外城区的人口吸引进中心城区,也是人口疏解。

2. “健体”---专业结构调整。保留与首都定位、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相吻合的优势专业。对于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区域内有教育需求的高端优势专业建议予以保留和传承。比如与故宫合办的文物修复技术专业,依托故宫高端师资、高端实训基地,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优秀毕业生可以到故宫就业。服装设计与表演(模特)专业,与业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面孔教育传媒集团合作,引入高端的师资,国际化的时尚艺术展演平台,实现“订单式”培养等等,这些高端专业符合北京文化中心的定位,异地办学会变成无源之水,失之可惜。

3. 转型---富余资源转型发展。专业结构调整后,富余的资源转型发展,用于弥补区域内其他教育资源的不足。针对当前青少年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缺乏劳动意识的普遍现象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丰富资源,烹饪、服装、园林、中医药等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合作企业都可以利用起来,转化成中小学劳动课堂的丰厚资源。应充分运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岗位社会紧密联系的优势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劳动体验课程,既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岗位,形成人生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练意志品质,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 合作---输出资源,推动京津冀三地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东城职教应把握机遇,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与河北、天津等地的职校联合招生、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等新模式,也可以考虑在课程资源、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先期输出资源,不断磨合寻找战略结合点,选择可复制的专业在外地办分校,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北京市东城区政协 东城区政协 十三届五次会议 大会发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