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马克思主义开创百年中国道路

2016年03月12日 21:00 | 作者:曹泳鑫 | 来源:《红旗文稿》
分享到: 

第五,新中国的制度设计和改革开放政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汲取了中外历史的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政治上确立了由最大多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经济上逐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主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文化上确立劳动光荣、助人为乐、勤俭节约、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倡导发扬主人翁的奉献精神,人人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对中国国情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确定位,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不断对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并随着实践的推进,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创新性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和民族解放理论,中国走出了一条新型中外关系之路。作为现代主权国家,新中国反对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对外交往政策,遵循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出的对外政策原则:“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解放、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主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国家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和平发展,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友好互助和无私援助,重视发展睦邻友好;不论国家间关系如何,重视发展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些都是独树一帜的做法,令世界刮目相看。

编辑:秦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道路 科学发展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