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李蓓玲:武术发展方向初探

2016年04月25日 14:15 | 作者:李蓓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和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进一步推动中国武术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笔者根据自己对武术的一些基本了解和实践经验,就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做些初步探索。“武”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在“武”未出现之前,用于向他人彰显身强力健、雄壮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是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止)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武术上至政治、军事的最上层,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起作用。

武术运动是学校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项目

武术运动是学校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项目

武术定义的沿革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可见,“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争斗,而是为了平息争斗。这一理念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武术的不灭灵魂。

近代,民国时期武风盛行,特别是中国人为了掀开“东亚病夫”的蔑称,一时间武馆遍地。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提到:“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以锻炼体格之工具。”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武术事业发展,推动武术后继有人。1961年,体育院校教材《武术》指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1978年,体育院校教材《武术》再次对武术给出定义:“以摔、打、踢、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急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以一种增强体质、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1983年,体育院校教材《武术》将武术表述为“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急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律,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活动。”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对武术的表述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010年,《中国武术导论》指出,武术是“以技击为核心的徒手或持械的生存格斗技术”。

互联网兴起后,网友对武术的理解也各有不同。百度百科关于武术的描述是:中国武术,以中国文化(汉族)为基础的、停止(止)战斗(戈)的技术;是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技术;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全世界认可的名称:chinesekungfu:中国功夫。

中国武术何去何从?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者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完结,相反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随着民族的振兴重新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现代武术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武术要发展必须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努力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

中国武术来自于民间,我们要结合当前形势,开发和推广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锻炼身体的项目,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挥武术特有的健身功能,包装、宣传武术的强身健体功能,使之成为国民首选的健身项目。动员社会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使武术真正有“用武之地”。

(二)发展武术事业要“走群众路线”

群众就是中国武术协会的广大会员,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广泛吸纳会员。要走向世界,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国内,会员数量越多,群众力量就越大。应充分发挥武术爱好者的积极性,号召武协会员带动自己身边的人参与武术健身活动尤为重要。中国武术协会的各级组织每年应评选、表彰对武术推广有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当然,扩大会员,也不能搞大跃进、是人就往里拉,而是要切实培育群众基础。

一是从娃娃抓起。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国每年有14岁以下少年儿童约2亿2千多万,儿童三岁即可以习武。武术进校园、进幼儿园的工作应该先行,教育部应该在修改体育课教材时,把武术训练纳入正式课程。实际上习武年龄越小越好,少年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学业压力小,有时间和精力。而且,从文化形成、德育培养、人格塑造、健身习惯养成等方面讲,都是极好的时间段。

二是注重培育乡村武术爱好者。我国是农业大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亿多人。农民在劳动之余,能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可以支配。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体育活动匮乏,应该有广阔的推广空间。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间武术特点,建立武术协会基层组织,发展农村会员,把健身活动推广开。

三是城镇社区全面覆盖。发挥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的作用,联合老龄委、妇联,宣传“体育健身、防病养老”,提倡“科学健身”开展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项目的公益推广活动,为中老年人做好服务。

四是倡导军、警练武。宣传习武的重要性,强健军人体魄。

(三)与时俱进,实现“互联网+武术”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武术的发展,也应借此东风。

不能把武术看成是简单的竞技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它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武术种类繁多,通过官方认可的拳种有129个,每个拳种还有许多门派(例如:太极拳有陈、杨、孙、吴、武、李、和、赵堡、原始、东岳等),未经统计的还有很多。充分发掘武术的资源优势,结合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新技术条件下的“继承、发扬、光大”,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的确具有巨大拓展空间。

(四)完善《段位制》

《中国武术段位制》自1998年推行以来,完成的有23种拳、械专项教程教材,尚未完成的有100多个拳种。按照目前的推广方式,套路要靠教练员教,一个教练能熟练掌握多少个套路?一本教材一个拳种有6个段位,每个段位有三个套路,按129个拳种计算,有2322个套路,试问,哪个教练能熟练掌握2322个套路?所以,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段位制。

一是改变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模式。二是考段双轨制。既然要模仿“跆拳道”搞段位,就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实行专业、业余双轨制。专业运动员执行的考核标准,拳种不宜太多,向“高、难、新、美”发展;业余习武者考核要降低门槛,本着“简单易学、入门容易”的原则,考一本教材,考一个自己门派的拳,按照习武年限逐步升段。

(五)武术协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实现武术协会商会“去行政化”,还原武术协会的社会属性,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新体制。将武术协会工作重心转向更好的服务企业、行业和市场,更好地为行业提供指导、咨询、信息等智力服务支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导各类所有制武术文化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实现更好发展。要建立健全武术协会基层组织。应在县级设立“二级会员协会”,可以在乡镇根据人数成立若干个“三级会员协会”。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公益活动为主,提倡协会骨干义务为会员服务;武术协会通过与各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场馆使用、技术骨干培训等。要加大对武术文化的宣传。重新设计、包装武术,请专业广告设计师、市场策划,为中国武术协会设计“武术文化”推广方案。联合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关工委,推出系列活动,在各大媒体连续宣传。争取在电视台设立武术频道,体育台有武术主题节目。

(作者系中国武术协会传统武术部主任、全国政协机关武术协会会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蓓玲 武术 传统文化 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