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潘鲁生:守护我们的匠心文脉

2016年04月26日 09:24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那是全国政协在乌蒙山区的一次调研。越往大凉山深处去,目睹的地形地貌和生活日常,越发令人感知山民生活之简陋和不易。就是在这里,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注意到一群皮肤黝黑、埋首制作漆器的老艺人。

潘鲁生

潘鲁生

“他们手艺精湛,神态特别专注,有种精神上的富足感。”彝族漆器在当地一个家族整整传承了19代人,漆器的材质制作、绘画工艺和雕刻技法都被完好地传承下来。有那么一瞬间,漆器表面精美的纹饰和周围的赞叹声,几乎使潘鲁生忘却了这是地球上一个尚未脱离贫困的角落。

“这些老艺人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呀!他们在艰苦的生活里帮我们守住了民族文化一支活态的文脉。”30年来,对天南海北多项民艺的生存状况进行着摸底,潘鲁生一次次对坚守的人们升腾起浓重的敬意。

好工匠总是寂寞的。炼成一颗匠心谈何容易?它的内涵极简单又极饱满:用心、专心和耐心,精心、细心和恒心……

“历史上大国工匠主导社会技术创新,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传统工艺濒危,部分品类面临存亡绝续困境,工艺载体失落,乡愁无处寄托,精工工艺市场缺失,出现了国人对国际手工奢侈品趋之若鹜等现象。”潘鲁生慨叹。这一次,希望之火在眼前雀跃着:大凉山的老艺人们身边已带有“小跟班”,犹如暖暖的春风吹进深山,细嫩的幼芽正萌发生长着。

哲学家们总爱说,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确,传统的工艺样态、技法以及赖以依托的风俗习惯、生活载体等都在发生变化。但在潘鲁生心里,有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这次,闻听记者的来意,他爽朗一笑,“你还不知道吧?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天工开物,匠心独运’。”这个校训的提出者便是潘鲁生。在教学中,他一贯倡导学生在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创造运思、精工实践。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们不会忘记,校长潘鲁生给他们的寄语是“争做大国工匠”。

“无论民间符号元素的取用、传统工艺的转化,还是民艺母题的衍生发展,都离不开深层次的认同尊重、体验和实践,而匠心文脉是基础和根本。”可喜的是,师生们的大量设计创意成果中也的确体现了这样的工艺匠心。

几十年浸润在手工艺世界里,潘鲁生自有一种安静的气场。他戴一副黑框眼镜,喜欢穿传统中式服装,讲起话来慢条斯理。然而每送走一批毕业生,看着他们青春勃发的脸,都会勾起他对自己学艺生涯的回味。青年时与手工艺结缘,令他汲取了最丰富的营养。大到中华的造物文脉、工艺之道,小到每时每刻专业敬业的心境、坚守坚韧的品格,都滋养着他走向成熟。

刚接触民艺时,他并没想到自己会一辈子干这个。随着下乡调研机会的增加,和民间艺人同吃同住,潘鲁生逐渐走入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大宝库。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程式化,可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充满个性,寄存着独特的感情。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性情。

“民间艺人的敬业不是讲究崇高,他们自觉性特别强,对手艺很敬重;出于谋生需要,人们都会自重,这是一种自发的状态。”潘鲁生认为,过去的民间手工艺品串接起来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很少出现假冒伪劣产品。

有人说,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时人工不值钱啊。对此,潘鲁生不能苟同。“过去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大家彼此都很熟识,一般手艺人也是大家伙儿的亲戚或者邻居,谁去骗人呢?还是因为内心有诚信啊。”

当一个人真正走入一个领域,就会对它产生感情。上世纪70年代,潘鲁生在山东一家工艺美术公司当学徒,跟着老师傅手把手地学习工艺制作方法、体验技艺从生涩到娴熟的过程。这段经历日后之所以令潘鲁生难忘,就是因为在技艺和能力之外,培养了他专注精细的做事规矩,养成了保持心静的状态、精致的态度、工巧的精神,也磨炼了坚守传统与探索创新并行的胸怀和勇气。

“‘徒”就是徒劳,当学徒就是白干活儿。”年轻时,潘鲁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身边也有人因此而放弃。但他的理解是,前辈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一个刚入门的学徒以诚服虚心的状态,不打折扣地去劳作、去学习、去体会,得到身心的全面教养,也是从根本上树立对于劳动的专业、敬业态度和精神。习得这些精神素养的过程,就像经过人生的一个隧道期,经过磨炼,把内在美好的品质磨砺出来。

而今,他正把这笔财富传授给学生们。“如何认识手艺、怎么看待手艺、怎样把这支亘古不息的造物文脉传习下去,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对于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潘鲁生也会贴在博客上,并且做出点评。“严格地说,它们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潘鲁生认为,如今高等教育强调内涵式发展,国家重视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学校更应该共同努力让数千年传承不断的匠心文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后,人们普遍开始关注工匠精神,这令潘鲁生欣慰。“我们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内求诸己,自信自强,温故知新,守护我们的匠心文脉,实现文化的传承并弘扬光大。”他说。

对于民艺的田野调查,潘鲁生表示还会继续下去。在他眼中,活跃在田野之中的“抢救”、“保护”,比单纯的书斋式学术研究更有意义。(记者 司晋丽)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潘鲁生 匠心文脉 匠心 寂寞 耐心 精心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