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进口疫苗更安全? 专家:国内各环节均有规范制度

2016年04月27日 10:36 |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各环节均有规范制度

不少人认为,进口疫苗要比国产疫苗质量更可靠更安全。对此,杨晓明说,当前疫苗生产企业遵循的2010年修订版GMP,可谓欧盟GMP“汉化版”。为通过这个认证,各企业投入巨大,国药中生整体投资近100亿元用于硬件升级和管理提升。

此外,在疫苗接种上,我国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庄辉向记者介绍说:“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必须是经区或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区或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为了规范预防接种管理,原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另外还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疫苗计划制定、出入库管理、冷链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细则,并组织开展日常工作考核。”庄辉说。

疫苗接种是一项科学性强、专业程度高的工作,普通公众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也正因如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进一步为疫苗安全保驾护航:《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

“上述法律制度对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确定了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保障机制,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规范了接种单位的接种服务。”庄辉介绍说。

科学对待疫苗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工作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降到很低水平,甚至保持无病例发生,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5年开始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该系统覆盖全国各类预防接种单位、医疗卫生机构,覆盖面广、敏感度高,在我国疫苗安全保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修改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方面,更是增加规定了国家鼓励建立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的机制的内容。

即使有上述保障措施,群众仍然关心,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回答是,以儿童偶合发病为例,我国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0至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后,即使接种是安全的,在未来两周内,每100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仍会有约17名儿童由于患其他疾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但由于时间上与接种有密切关联,非常容易被误解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按照相关规定,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收到报告信息后,要通过网络上报至国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各级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可通过该系统对报告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庄辉向记者进一步介绍说,2010年12月和201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进行了正式评估。评估认为,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

制图/李晓军


编辑:赵彦


01 02

关键词:进口疫苗是否安全 完备法律制度 保障疫苗安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