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回应“地震四问”

2016年05月10日 21:17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二问: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究竟如何?】

地震预测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如何?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30多次不同程度短临预报成功的案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减灾效果。”潘怀文说,我国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的地震预测预报思路,发展了多学科综合方法,建立了年度、年中、月、周常规会商和紧急、加密、专题震情会商的工作机制。

他说,目前地震预测科学水平总体较低,但十年尺度的中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1到2年内的中期预报可以确定年度地震危险区,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相对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准确率约在30%;短期和临震预报更为困难,目前仅能对少量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有一定实效的短临预报,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99年岫岩5.4级地震的成功预测,主要基于逐步增强的前震活动。

“地震预报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我们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报。这就是地震预报的现状。”潘怀文说。

当强震发生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震区是否还会发生更大地震。潘怀文介绍,统计显示,在我国大陆的地震中,主震-余震型、孤立型共约占80%,也就是说80%的地震之后不会发生更大地震。

【三问:我国防震减灾的重点区域有哪些?】

潘怀文介绍,根据我国中强以上地震及活动地块的研究,我国大陆及邻区可以划分出青藏、西域、南华、滇缅、华北、东北亚等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拉萨、祁连、滇西、天山、东北、燕山、南海等22个Ⅱ级活动地块。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大陆所有8级以上地震和86%的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块的边界上。

“基于强震活动的构造块体划分,通过地震和震害预测的研究,考虑到地震致灾因素、人口密集程度等情况,我们确定了防震减灾的重点地区,如纵贯我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新疆地区的天山地震带、大陆东部的张渤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等,要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和实效。”他说。

编辑:杨岚

01 02 03

关键词:地震 预警 潘怀文 中国地震台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