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老年茶人”吴育墀

2016年06月03日 08:48 | 作者: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第一次见到吴老,是在一次红茶出口市场研讨会间歇。当时,记者看到,一位白发苍苍老人颇为激动地谈起自己文稿未经允许被转载的事儿:“有人劝我打官司,我说,那无非是要点钱嘛!我要的不是钱,是中国茶叶好好地传播出去!越转载,我越高兴,越感谢他!”

吴育墀

吴育墀

后来记者知道,这就是我国茶界知名学者、81岁的吴育墀老人。但是吴老却总是自谦地称自己只是个“老年茶人”。

年过八旬的吴育墀,聊起茶,就像一位精力旺盛的壮小伙子,会议的午休时间,也会拉着身边的朋友说茶。

“半路出家”做茶人

一杯香茶,一本近10厘米厚的《土畜产品信息》,一叠27页的《茶叶列国志》提纲,在吴育墀家小客厅的桌上,记者未到,这些东西早已被细心的主人准备好了。

吴育墀呷了一口香茶,笑着说,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喝茶。

“我的茶龄可以从1972年开始算起。”从北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毕业的吴育墀,称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茶人。“可不是嘛,我的专业和茶无关,后来工作被分配到对外贸易部所属的中国畜产进出口公司,也是碰不着茶,直到十年后,才算搭上线。”

当时,吴育墀在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商情处,临时安排负责抓货源。“我到广西灵山花了几毛钱买了青茶毛茶,没想到味道特别好。当茶人也是从喝茶开始的。”那次采购,算是他第一次和事茶沾了边儿。

而后,吴育墀离开茶的故土,在布隆迪、黎巴嫩当外交官,也曾热心地在国外推广中国茶。“当时我对中国茶叶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但没想到就算是粗浅地知道,也能派上用场。”

一次,一位从乍得来的茶叶商人到大使馆,想买中国茶叶。吴育墀搜肠刮肚,把自己能想到的中国茶名字通通用法语介绍给那位商人: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我忽然想到在国内广交会上接触过一个茶号9371,当时出口茶品都是有茶号的,9371是特级眉茶。我和他说,你就买这个,错不了。”看着那位商人认真地用笔记下来,他深感欣慰。

“茶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他说。

茶叶“报人”

“如果要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的动态,我还是可以说一说的,这不是我吹牛!”吴育墀的自信,源于他做过十多年的茶叶市场报道工作。

“路透社伦敦12月14日电”、“美联社伦敦12月1日电”、“据美国《茶叶和咖啡》报道”,翻开绿皮书《土畜产品信息》,来自世界知名的通讯社、相关杂志的内容跃然于泛黄的纸张上。

这本绿皮书,被主人精心保管着。其侧面,清晰地写着1992年(1期~50期)。

这是该刊物最后一年的合订本。它一共走过了8个半春秋。

“我们主要是将国际上的这些资料编译过来,保证时效性,每周一期,字数在10000字到12000字左右。”吴育墀发现,土畜产品分类很多,只有这么多字数才能把内容都涵盖进来。“在这些版块里,茶业和林业的经济效益最好,版面的内容也格外侧重这两个方面。”连最后终刊号上第一个栏目“市场动态”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他编译的关于茶叶的:《伦敦茶叶拍卖价格又涨》。

终刊号一发出,业界不少人都发出惋惜之声,纷纷抱怨少了一份必看的刊物。吴育墀听在心里,也觉得几年来的付出值得了。

那些付出,是由无数个加班的日夜累积的。

“家里只有一台写字桌,我只能等孩子们写完作业再加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要把关几次,而大部分又由我执笔。因而常常加班到晚上12点。”而那张陪伴他度过无数加班夜的写字桌,至今仍然摆在他的书房。“有亲戚劝我丢掉,我说我就喜欢这个,有感情了,而且它也没缺胳膊少腿儿。”

有人看他特别辛苦,劝他“偷懒”,他虽然心怀感激,却一口回绝:“刊物上的主编写着我的名字,我必须要对它负责!人要讲良心!”

就是这样一位有些倔强的人,孜孜不倦地呵护着自己的良心工程,业内人士选摘文章内容时,也会说:“老吴弄的,我们放心!”“老吴的稿子通常不留给我们多少修改的余地。”

“当你用心做一件事时,你也会慢慢摸清其市场发展的规律。”日积月累的编撰,吴育墀成为了业内公认的茶专家。每每举办世界市场风险研究会时,这位报人都会被邀请成为座上宾,而在会上邀请他发布对世界茶行业市场的预测报告,更是成为了每年固定的一项议程。

退休后“更茶叶”

后来,由于身体原因,吴育墀不得不停掉了亲手创办的《土畜产品信息》。退休前两年多转到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

他依然闲不下来,并决定继续干一段自己的“老本行”,于是又办起了《世界茶讯》。

依然是每周一期,简直是《土畜产品信息》的茶叶版,成了行业内部主管茶叶负责人的每周读物。这份“不拿工资”的编辑工作,完全由吴育墀一人干,也成为了他退休前的主要工作内容。

平日里,与老友交谈,也必然是茶。他每次和中茶公司原总经理施云清见面,一定都谈茶。二人的友谊就是因茶结缘,是从《土畜产品信息》开始的,二十余年来未曾中断过。1999年,他俩联合其他7人,提交了关于成立全国性茶业协会有关问题的报告,并曾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批示。

“世界各大茶业生产国、出口国都设有专职管理茶叶的机构或行业组织,我国虽然涉茶单位、机构不少,但还是建议有一个专职的机构来主管茶叶,尤其对茶叶出口,也是极大的推动。”吴育墀由衷地说。

“退休以后,我就更‘茶叶’了。”他不仅曾担任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茶之窗》总编审,给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茶叶经济信息》做编辑工作,同时还利用时间撰写着《茶叶列国志》,有空还会去参加茶事活动。

“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对马黛茶、药草茶、如意宝丝茶等三大非茶之茶,进行了翻译、定义和解释工作。没想到我在非洲的女儿还在当地的文章中看到了我的表述。”吴育墀说。

“这不,我还接受茶叶方面的采访嘛。”上午聊,午饭时聊,午饭后又滔滔不绝地讲了3个小时。吴老的“茶话”匣子,果真滔滔不绝。

“中国应建立茶叶拍卖制度。”

“在2004年~2014年,肯尼亚茶叶出口上升了55%,我国在同一时间却只增长了2%。”

“我们一定要提高对茶业的管理和规范!管理分散和缺失是现今茶行业存在的很大的问题。”

“一提到茶,我就停不下来。希望你们多为中国茶叶出力,不断推动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占有更广阔的天地!”吴育墀由衷地叮嘱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吴育墀 茶人 茶叶 茶界知名学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