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台学者出席“正视去中国化乱象”论坛指出

“去中国化”史观将伤害两岸和平

2016年07月11日 11:00 | 作者:刘舒凌 陈孟统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伴随台湾新当局上台,教育主管部门“喊停”课纲微调等种种“去中国化”举动挑动着两岸关系中反“台独”这一敏感神经。台湾《旺报》7月7日举行“两岸文化脐带不能断——正视台湾‘去中国化’乱象”论坛,就此展开讨论。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指出,两岸民间尤其是青年之间的情感已不只是表面差异。3年前为开展课纲微调,他曾就20岁至29岁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做过详实调查并发现令人忧虑的现象。例如,关于“清代巡抚刘铭传是本国人或是外国人”的问题,有55%选择“本国人”,另有38%已将这个为台湾现代化作出很大贡献的历史名人视为“外国人”。

张亚中认为,“去中国化”在民进党等势力的推动下步步推进,该党执政后或将加速推动所谓“柔性台独”或“稳健台独”。但这对台湾就是好事?张亚中说,文化的连结断裂,两岸冲突、动荡的可能性只会更高。

生活、任教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主任吴昆财归纳,“以多元价值掩盖‘去中国化’”是推动“台独”影响的重要手法。例如,历史教科书拿出“追求学术中立”的漂亮名称,删去了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前已有大量汉人移民来台的历史,其目的是便于把郑成功、蒋介石和西方殖民者一同打成所谓“外来政权”。

他说,为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意识是可以营造、形塑的,教育在无形中发挥这样的功能。中华文化本应该是台湾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台湾不少政治人物不在乎,有些做法已不只是“去中国化”,甚至根据需要改写台湾历史,是去历史化。

台北市家长会长协会理事长徐正文有三个孩子,分别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就读,能清楚感受到课纲变化带给孩子的影响。

他从中看到了一些力量“欲亡其国先亡其史”的用心。譬如大谈“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不提“十大建设”、“耕者有其田、三七五减租”,甚至几乎完全抹掉蒋渭水抗日、雾社事件,正是在细微的词语、材料变化中完成对青年一代的“洗脑”教育。

张亚中指出,为了台海长久和平,两岸有识者应认真排除成见,通过加强青年交流、增进文化历史连结、揭露民进党“假多元、实垄断”的教育政策等工作,来正面面对“去中国化”乱象。

辅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认为,被选举、扭曲的教育政策所撕裂的认同,应努力透过文化将其缝合回来;应恢复原来就属于“中国”这一概念的丰富意涵,而不仅限于政治这一维度,设法引导两岸民众共享中华文化。

如果拉长时间维度,吴昆财认为,文化的基因非人为可改变,中华文化在两岸生根、发芽、茁壮,脐带不可能任人操纵。经过时间的沉淀,台湾民众还是要去思考“我从哪里来”。(刘舒凌 陈孟统)

编辑:薛鑫

关键词:台学者 两岸和平 “正视去中国化乱象”论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