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郑晓静:“科研和科学教育都是美丽的冒险”

2016年07月13日 09:21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6月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当选为新一届中国科协副主席。在郑晓静看来,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都是一次美丽的冒险,科学家一定要把两项工作融入到国家发展和需求中去,办大学也如是,在建设双一流大学过程中,更要立足中国大地,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际前沿,为国家战略服务。——编者

郑晓静

郑晓静

今年6月,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校长郑晓静当选为新一届科协副主席。此前,力学专业出身的她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而且还是唯一一位女院士校长。

郑晓静生活简朴,办公室设在办公楼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除了一张桌子和文件资料,唯一的装饰就是与学生的合影照片,以及学生在毕业之际送给“晓静姐”的各种各样的手工。

郑晓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严肃、不苟言笑的女科学家。实际并非如此,她说话柔声细语,经常保持微笑,让人如沐春风。听她讲学生、科研、教育教学,能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热爱。

郑晓静对科学研究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她最喜欢生物化学家布鲁斯·阿尔伯茨的一段话:“科学是一项伟大的冒险,是值得花费一生的伟大事业。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可以使人精彩地度过一生,因为其中总是充满着新鲜、引起你的好奇心,并不断给你惊喜。”

硕士毕业后,郑晓静原本已经留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但为了寻求冯·卡门圆板问题的完美解决,“当时想也没想就离开家乡和亲人去了兰州大学,师从钱伟长先生的弟子叶开沅先生。后来想想,这在当时就是一种冒险。”郑晓静回忆说,当时在兰州生活比较艰苦,钱伟长先生也曾提醒她:冯·卡门圆板问题很难。然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除了艰辛,郑晓静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和惊喜。

1997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后,郑晓静转而研究我国西北风沙问题,这在当时的科研评价导向下,更是一种冒险。可是当成功地定量再现出数百平方公里沙漠的形成演化过程,并预测出沙漠边缘在不同自然和人工干预条件下的扩展速度,以及主导研发能节约2/3成本的优化方案被甘肃民勤地区应用在铺设5千亩固沙草方格时,她觉得一切都值得。“那时体会到的不仅是艰辛、新鲜和惊喜,还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国家服务的一名学者内心的充实。”郑晓静说,这场科学的冒险,起点是一种好奇心,过程是一种坚持精神,而延续的则是主动融入祖国发展与需求的一种使命意识。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郑晓静对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尤为重视,在她看来:“在奠定学生立身之本方面,大学首先必须提供足够鲜活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能过时且必须具有前沿性。因此,必须抓住鲜活知识的源头——科学研究,不能顾此失彼。”

在郑晓静看来,学生的科研动力首先起源于一种问题意识,一种由好奇心驱动、对问题持开放式态度,体现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活跃性和深刻性的素质。做科研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种能够承受高强度艰苦学习和训练,挑战自己超长时间学习工作的极限、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能将这种素质放大,将这种过程拉长,支撑和激励人一直走下去的,还是发自内心的服务国家需求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

把学生放在心中,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是郑晓静来到西电之后着力推动的第一件大事。此后,她主持召开了全校性本科教育工作会,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思想大讨论,确立了两个共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通过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和基于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两个体系,推动“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以学为要、厚基强实”向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师为本、学术为先,育人为要、德艺双馨”向办学本位的回归,以及“崇尚学术、回归工程,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向科研本质回归等“三个回归”。

郑晓静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引导学生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典礼上,郑晓静对大四学生有一段语重心长的叮嘱:“我希望你们不要只是为个人的生活安逸而奋斗,而是要真正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为之付出自觉主动、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永远‘知’在高远处,‘行’自点滴中。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哪个位置,都能努力发出自己的光、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郑晓静 科研 科学教育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