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顾久:“初心”诚可贵

2016年07月21日 13:37 | 作者:顾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有了先天的道德“硬件”,还有待后天成长环境的“软件”来激活它

顾久

顾久

“良知”,孟子认为是人人心中原来具备、不需学习,也不需思虑的道德意识(“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用今天的话说,即道德的“直觉”。

笔者以为,人有了先天的道德“硬件”,还有待后天成长环境的“软件”来激活它。比如,著名的印度狼孩拉玛拉和卡玛拉姐妹就因为自小与狼共处,被人救回后至死不能回到人类生活群体中。说明仅有生物“硬件”还不够,后天的——特别是初期的——社会经历的“软件”至关重要。“生物装备”的硬件,加上“社会经历”的软件,就会形成具有巨大惯性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方式,我叫它“初期经验”。或许,这就是习总书记提及的应扣好的“第一颗扣子”?或许也接近“初心”之义?

既然人人都有道德“硬件”,又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环境之中,为什么有人就是扣不好“第一颗扣子”呢?这又需要更有力的理论来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定,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社会关系是具体分为一定历史阶段的,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另外,还要划分为特定的社会阶层,如奴隶和奴隶主、农奴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等。这就突破了杜威个体的抽象的“经验”,而将作为生物的人特定的经验放在具体的历史阶段和社会阶层之中。

就以这个理论先分析习总书记提出“初心”的现实背景。如果按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世俗化”和“祛魅”过程。如果从谋生方式(马克思叫“物质生活”,下同)、组织秩序(“政治生活”)、行为习俗(“社会生活”)、心灵安顿(“精神生活”)等四方面来观察一个历史时段,那么,当下的现实背景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谋生方式,强大的国家统管与多元市场主体共存的组织秩序,泛市场化的日常行为习俗,主流意识形态与市场主导的群体无意识并存的精神状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全民都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社会意识则必然会与传统农耕与计划经济的社会存在抵牾:从节欲经济转向纵欲经济(马克思称“物的依赖性”),从威权秩序转向平权秩序(马克思称“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从普遍的利他情怀转向利己主义(马克思称,在商品交换中,“使交换双方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于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纵欲、平权、利己等集体无意识就会对以往的传统观念形成巨大的,乃至是解构性的冲击。党外如此,党内自不能外。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导向,引起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的告诫和号召。

以此再回溯早期共产党人产生“初心”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初心”的内容。当时国人所面临的普遍环境是:国势维艰,民生凋敝。在苦苦寻路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谋生方面,广大中国农民从生活艰辛、社会不公和精神痛苦的现实中,为一个富裕的、公平的、幸福的新世界而奋斗;秩序方面,使万千一盘散沙的小农,变为有统一领导有坚强组织的群体;习俗方面,使相对自由散漫的小农,变为遵循纪律、上下一心的铁军;精神上,从向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庸常境界,变为纡民苦难、乃至要解放全人类的高尚情怀。此中更兼雪山草地,艰难备尝,殒命沃血,前仆后继……鲜活的感知能力,强大的回忆能力和充沛的情感能力等“生物装备”,加上前述革命者的“社会经历”,就形成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时期高度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是一种神圣而近乎直觉的“初期经验”。

我从几位老革命身上明白地看到这种“初期经验”:一是出席某君婚礼,新娘的爷爷穿一身洗得发灰的戎装,正襟危坐,神圣肃穆;二是去医院看望一老干部,虽身患绝症,但面对宽慰,却朗声道:“放心,我还要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才会去见马克思”……

提倡并坚持这种神圣排他、近乎直觉的“初心”,在市场经济、世俗化的浪潮中,何其可贵!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顾久 初心 良知 道德意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