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学新生考安全知识宜将防线前移

2016年08月29日 16:13 | 作者:堂吉伟德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最近接二连三地发生高校学生遭遇诈骗事件,8月27日在东南大学新生报到现场,防诈骗这个主题得到重点关注。记者注意到,东南大学新生每人拿到一本“2016大学新生安全手册”。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开学后江苏大学新生每人都要参加“安全知识考试”。60%以上题目与防电信诈骗有关,不达80分要重考。(8月28日《扬子晚报》)

不断出现的高校学生被诈骗事件,凸显出安全意识的不足,以及防范能力的弱化。因而,无论是基于防微杜渐也好,还是亡羊补牢也罢,在大学新生报道之际,以防诈骗为主题的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考试,都显得极具针对性。毕竟,学生作为防诈骗的当事人,要是具有了超强的防范能力,那么徐玉玉之类的悲剧就能得到有效的遏制。“欲骗而不能”之下,虚拟的电信诈骗也好,还是精心构织的骗术都难以得逞。

然而,若是把被诈骗的原因,归咎于被骗者的防范能力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未必有些失之过偏。安全教育和能力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若没有相应的教化体系和渠道,个人很难获得更为积极而有效的信息,靠自我学习也难以适应形势的需求。毕竟,相比于防骗的个体化而言,诈骗者往往更超前并“防不胜防”,一些新型的骗术连专业人员都难以全部识破,普通人显然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预防。

某种意义讲,针对复杂而花样翻新的骗术,个体只能掌握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比如“始终不要有占便宜的心态”,或者“要审慎性的多审查几次”。不过,如同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一样,很多老人不惜将养老钱都投入其中,当然并非“自我意识不强”这般简单。有的时候,落入窠臼的当事人,其心智已被实施诈骗者所支配,从而成为被人摆布的对象。

诈骗与防骗,绝对不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戳”这般简单,让人免于“被诈骗的恐惧”才是真正的王道。开展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骗意识与能力,只是众多针对性措施的一部分,对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从制度层面构筑一套牢不可破的网络,把诈骗等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筑牢每道防线,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接二连三地发生高校学生遭遇诈骗事件,暴露出了诸多管理和治理层面的问题,比如实名制之下,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力;还比如电信诈骗之下,相关营运方的技术把控问题,在“我们的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追问之下,虚拟运营商的违规行为,部分信息保护主体的保护不力,相关方面的打击不够,使得诈骗犯效率高,成本低,而破案的效率偏低,没有形成超出区域管理的平台,让每个人被完全暴露在行骗者的面前,从而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

退一步讲,防诈骗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难道非要等到不断发生死亡悲剧,才发放安全手册,作为入学的第一课吗?何以不在孩子从小开始,就通过一些案例进行教化?如同孩子的体质一样,从小没有抓好,那么靠军训或者体育纳入中高考,就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再加上行政监管、司法惩治和社会参与的缺失,防线崩溃之下,恶补“安全常识”就未免行之过晚。(堂吉伟德)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大学新生 考安全知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