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徐小岩:心中的灯塔

2016年08月31日 08:40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人的家庭中总存在着一种气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一直都在引领着我们,所谓的家风,实际上就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徐小岩

徐小岩

C20160830004-zx8

徐小岩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徐向前元帅之子,中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26年过去了,直到今天,徐小岩都忘不了捧着父亲徐向前元帅的骨灰飞过祁连山时的情景。

“那是1990年的深秋,天色阴沉,寒风冷雨,直升机飞得很低很低,我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丛丛点燃的篝火,一群肃立的百姓和战士。在细雨中,他们一大早就自发地走几十里山路赶来,就那样静静地肃立在山坡上、树丛旁,仰头看着直升机慢慢地飞过,挥着手,送我父亲最后一程。”全国政协委员、徐向前元帅的儿子徐小岩深情地回忆着那段往事。

那时的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黑白两色,唯有篝火星星点点。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踏上父亲徐向前生前曾经走过的长征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那么久,但是与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却刻印在徐小岩的心里,令他回味良久,甚至改变着他的人生。“在我心里,那些篝火就像灯塔,让我想起很多事,引导着我走过父亲生前曾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战斗过的地方。一直都不能忘。”

仲夏午后,身着白色衬衫、精神矍铄的徐小岩在他家的客厅里,用这样一件往事,开启了这段令人难忘的采访。

相似的容貌、伟岸的身材、温文尔雅的举止......虽然多次见过相片,但第一次见到徐小岩本人时,记者的心里还是暗暗地有些吃惊,他和父亲徐向前的容貌实在太像了。“很多人都说我们爷俩儿长得像,如今我快70岁了,大多数人对父亲的印象是老年时的形象,所以,我年纪越大,大家觉得越像。”徐小岩笑着对记者说。

身教胜于言传

“父亲就是父亲,跟你的父亲、他的父亲一样,就是父子嘛!虽然与他在一起很久,但是,老人家在世时,绝少跟我们提及他过去的战斗故事。”作为徐向前元帅唯一的儿子,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徐小岩稍显抱歉地说道。

“父亲平时很严肃,他不多说,我们也就不敢多问。”徐小岩与父母共同生活了40多年,父子俩感情至深。但是,对于近代史课本中那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民心中敬佩的徐向前元帅的往事,他的儿子居然也同我们一样,知之甚少。“许多人可能不理解,但他的往事,真的很少对孩子们说。要知道,父亲在他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中,经过了多少残酷战斗呀!多少亲密的战友、忠勇的部下在他的身边牺牲了,我党的历史是辉煌的,也是曲折的。许多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晚年都不太愿意看战争片,因为这段记忆太沉重了。”

在徐家,行胜于言,身教胜于言传。虽然徐向前似乎从未刻意对子女讲过他的历史,但徐小岩却一直以行动表明,这个看似平常的父亲,其实,一直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

午后的阳光透过墨绿色的窗棂斜射进来,照在徐小岩肩上,显得温暖而柔和。古老的灰褐色暖气片、泛黄的吊扇、低矮的木纹小桌、老式双扶手灰白布沙发……客厅里的一切陈设,还是上世纪50年代时的模样,60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唯一不同的是,客厅里挂了些徐向前元帅画像,潇洒亲切,随时将记忆带回到现实之中。

“我是十多岁跟随父母搬进来的,屋里的地板和窗帘都是那时候的,家具也没动过地方,都和父母在的时候一样。你们看看,多结实。”徐小岩一脸骄傲的神态:“这屋里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在父亲去世后,放了一些关于他的艺术作品。”

与60多年前的陈设相比,这似乎是整个房间里唯一不同的地方——客厅迎面中堂上挂着两幅传统国画人物图,一幅所绘的是徐向前在黄埔军校时的整身戎装像,英姿飒爽,身后还隐约可见“升官发财莫入斯门,贪生怕死请走它路”的对联,另一幅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形象。侧面窗台上放满绿色植物和徐向前元帅的各类黑白照片,错落有致、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幅尤其特别,是来自家乡山西的黑白剪纸肖像图,惟妙惟肖。

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是简单的装饰,越承载着难忘的思念。徐小岩指着一进门头顶的地方让记者看,那是他的夫人王彦彦在工作之余,一针一线绣出的十字绣,画面是徐向前80岁时的肖像图,生动传神。“我们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老人家。”

转过身,墙上挂的红旗牌轿车相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父亲的专车,母亲和我们姐弟都几乎没坐过,但印象很深。”徐小岩回忆道:“公私分明一直是我们家的家规。”

徐小岩上小学时,家搬到东城区史家胡同,在海淀区的八一小学读书,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很远,坐公交车还要倒一次车,车费两毛五分钱。因此,每个星期有三毛钱零钱坐车回家。徐小岩说:“那年月,本来就吃不饱饭,又赶上长身体,常常觉得饿。”

一个周末,实在忍不住“北京小吃”诱惑的徐小岩就把车费拿去买东西吃掉了。于是,放学路上,他只能步行。那天晚上,他一直走到晚上7点,天都黑了才到家,父母亲急得不行。“后来,我只能坦白,因为肚子饿,把车费‘吃’了,一路走回来才晚了。”徐小岩回忆道:“父母那晚没有责备我,但也没有改变规定,依旧是只给三毛钱车费。”

不仅对孩子们如此,对相濡以沫的爱人,徐向前亦是如此。徐小岩的母亲黄杰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资历很深的老一辈革命家。她与徐向前一样,都出身于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女学员。1928年初,黄杰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松滋县委书记,组织过轰动荆州大地的松滋起义。到上世纪30年代,黄杰奔赴上海,曾作为周恩来同志的交通员,战斗在地下工作的第一线。

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经张琴秋等老大姐牵线,黄杰与徐向前正式相识,并由相识到相知、相爱,1946年结为伉俪。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杰曾担任纺织工业部人事司司长、干部部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俱兴,纺织工业欣欣向荣,黄杰的工作异常忙碌,当时住在郊区,每天到离家很远的市中心上下班,都要自己坐公交车往返近3个小时。

“父母相知相伴、相濡以沫,感情非常好,但母亲很自觉,从不坐那辆专车,也不允许我们姐弟坐,因为那是公家的东西,是给父亲办公用的。”提起母亲,徐小岩显得有点激动。小时候的徐小岩十分顽皮,母亲黄杰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徐小岩则严加管教。“我一直都很奇怪,我心里的任何一点小动作,都瞒不过她的眼睛。”徐小岩开玩笑地说:“她好像在我身上,也长了一只眼睛。”

父母坚定执着的人生态度,让徐小岩终身受益。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就与子女们商量,将这辆车送给了徐向前的故乡山西太原解放纪念馆。

徐小岩对许多事情都有着跟父亲相似的、不同寻常的解决办法。“以前父亲的老部下送两箱橘子来,他都会不高兴地板起脸来训人,这样别人以后就再不往家里送东西了。”

后来徐小岩做了领导干部,和父亲一样,他对“送礼”这件事十分厌烦。“好多坏风气的根源主要还是来自领导干部自己。就拿送东西来讲,人家给你送东西,你只要不理他,一次不理他,两次还不理他,人家还能给你再送吗?”徐小岩分析道:“人家给你送东西,要干吗?肯定是要利益交换、要有所图、要好处的。如果人家把东西送来,你不理他,人家一看你这个人油盐不进、不吃这一套。不就完事了?!”

思念平静而绵长,没有更多的言语,潜移默化地流淌在徐小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点滴中。“中国人的家庭中总存在着一种气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一直都在引领着我们,所谓的家风,实际上就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徐小岩 灯塔 家风 身教 永远跟着党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