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长征:历久而弥新的故事

———对话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

2016年10月12日 08:47 | 作者:郜晓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长征精神哺育几代人成长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举行过哪些重要的纪念长征活动,对长征精神的内涵作出了怎样的总结?

王新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很重视纪念长征,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新长征”,在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之际,都部署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纪念大会。

长征胜利50周年时,杨尚昆同志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长征精神”,概括为:“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他认为,“在新长征中,我们仍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江泽民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对长征精神进行了概括,内涵为:“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胡锦涛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并进一步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领导人对长征精神内涵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广大人民理解、认识、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长征题材创作了哪些重要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对于传播长征精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新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长征的文艺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有电影《万水千山》,60年代有电影《金沙江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3部分《万水千山》,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创作、战友歌舞团演唱的《长征组歌》,80年代著名作家魏巍创作的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等等。这些文艺作品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来说,认识长征、学习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树立革命世界观,激发他们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国内外关于长征的研究成果,对于长征的历史和意义的发展,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

王新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红军长征伟大意义和作用的重视,国内关于红军长征的研究成为热点,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关长征部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等。这些著作代表了学术界对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长征的历史和意义的发展,主要是增加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江泽民、胡锦涛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7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关于长征历史意义、作用和对长征精神的概括及长征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的有关论述。

在国外方面,反映长征的书籍有英国人迪克·威尔逊的《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和安松·劳伦斯的《中国:长征》、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埃德蒙兹的《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和琼·弗里茨夫人的《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的险途》,法国人迪皮伊的《毛泽东领导的长征》,日本人冈本隆三的《长征——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等等。这些著作把长征中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结合起来考察,把长征的胜利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紧密联系,把长征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联系起来,对于深入认识长征的历史和意义还是有启发的。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王新生 长征 党 红军 长征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