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沈鹏:漫谈国学修养与书法

2016年11月10日 14:46 | 作者:沈鹏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人文思想需提升

书法当然也属于国学的一个门类,但问题不止于此。重要的问题是书法怎样影响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审美意识。

国学本质上就是“国故之学”,研究中国古代固有的学术文化,章太炎的著作以“国故论衡”命名。对于国学研究的范围,古人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马一浮提出了“六艺之学”的概念,“一切学术该摄于六艺,凡诸子、史部、文学研究皆以诸经统之”。研究国学的范围是一方面,吸取国学的精华是另一方面,而后者显然更加重要。诸子百家各有精粹,不要只看到儒家。孔子授徒,传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道德及礼仪;“乐”,音乐,补“礼”之不足,跟政治有关,也与道德修养相关。“射”,射箭;“御”,驾驶;“书”,认字,后人解释与书写、书法相通;“数”,算术。孔子的教学是很全面的,有文、理、德、智、体、劳、美全面的发展。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局限于知识层面,要提倡人文思想。即便是封建思想占着统治地位的时候,人文思想仍然是以特定形态存在的,而且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下面念一段《论语》里面的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对我们今天很有现实意义。我们现在人口13亿有余,比起以前要富得多了,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其中人的因素第一。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教之”,要重视教育、教化。当然,我们现在说的“教”和那个时候的“教”的内涵和做法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缺少自下而上的启蒙运动,“五四”时期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还要请。“教”也应该从人文思想来教。孔子和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包含人文观念。他们到处游说也是一种教育。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不是喜欢辩,我是不得已,我为了要说明我的观念,要教化那些王者,要说服他们不要战争,不要见利忘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两段话,语言都非常美、有节奏,可以说这是诗的语言。正如一首词,包含上下两片。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都是儒家思想里的精华部分,在我看来在一定条件下也与人文思想相通。荀子说人性恶,但是荀子又说“涂之人可以为禹”,禹指的是德行高尚的人。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尧舜”也是指他们的德行。孔孟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最后在教育这点上的认识是相同的。

现在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我认为不可忽视人文思想。尊重人,尊重个人人格的独立性,尊重人的创造意识。要教人懂得爱。人文思想对于书法有直接的关系。人文修养关系到美育,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长远来看,教育是根本。

我在国家画院的书法研修班提出了教学十六字方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原创离不开继承,否则原创失去根基。个性不脱离共性,离开了书法形式美的共性,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个性。要尊重并且善于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还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创造。

当代书法人文精神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创作者与观赏者、研究者独立人格的欠缺。在各类书法展览中,不乏揣摩评委喜好或追逐某种时风的现象。坚持独立思考的,相对较少。前面说到,无论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非常重视独立人格的养成。有独立的人格,才会有独立的艺术。回顾艺术史,大凡在艺术上有巨大创造,影响艺术史发展的大家,大都是特立独行之士。对当代书坛而言,我们尤其要注意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即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同时,要尊重艺术个性,尊重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呼唤原创精神,树立包容、自由、多元的学术风气。

读书游历打基础

我们要从生活当中去发现美,生活当中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中国书法也体现了天地造化的精神。传为东汉蔡邕的《九势》中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古人论书,每以自然物象为喻。《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文字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先民仰观天地、俯察万物的结果。学习书法,不仅要师法古人,还要师法造化,要善于在大自然中发现美,“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参赞天地化育。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几千年汉字的特殊形式基础上,线条在运动中构成活泼的生命。《九势》里还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里的“形”,包括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身。以后的研究者都离不开这个大范围。直到康有为,简捷地表明:“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势”是动态,进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蕴,“意”扩大了空间、时间,没有穷尽。中国书法艺术积淀了自身的审美意味,它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的创造。

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面对古人、今人、世界,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有益文化艺术滋养,同时还要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讲书法,生活里面很多东西都可以对我们有启发。远不止停留在“永”字八法。古人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就可以启发书法的“笔法”、“笔势”、“笔意”。公主是瘦弱的,柔的,贩夫呢,推车,在一个狭窄的地方碰上了,互相碰撞礼让,你要走这个路,他要走那个路,这也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用在书法里面,体现为宽窄、松紧、重轻、虚实、疾涩各种概念等等。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论张旭草书:“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无论从创作与理论哪个角度看问题,书法与天地造化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都有广泛的联系。古人论书“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这些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笔法的例子。此外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也与音乐相通,包括舞蹈,杜甫说“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要重视对经典法帖碑刻的学习,还要重视在“字外功夫”上参悟,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读书与游历,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黄宾虹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可去也”。知识学问的来源无外乎读书、行路。读书与行路,不仅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更有变化气质、医俗的意义。这里说的读书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读”书,也不是一般的“行”路。齐白石老年时“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开拓了眼界和心胸,对其“衰年变法”有重大意义。林散之晚年在其《书法选集·自序》中回忆远游的经历:“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然而苦则苦,此行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对其眼界胸襟的拓展,其意义更是无法计量。今人出行,都是借助飞机、火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与古人那种长途艰难跋涉,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新的审美眼光面对新事物,开拓新思想,运用新语言。读书与游历,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要把“行万里路”当作浮光掠影一般的游览,要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由此化为自己的气质。艺术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我们要研究书法本身特殊的规律,要懂得天地万物、自然界、社会界,一直到人本身,都可以启发我们在艺术上的想象力。苏东坡在黄州赤壁流放了四年,其间写出了《赤壁赋》,写出了《黄州寒食帖》,还画出了《枯木竹石图》。人生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要善于体验人生的各种生活,观察社会的不同面貌,还要如黄庭坚“得江山之助”。于此,科学与艺术同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沈鹏 国学修养 书法 诗人 ​读书 写诗 存书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