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胡磊蕾:石缝中生长的“评弹花”

2016年11月15日 13:57 | 作者:彭俐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一曲“悲鸿”进京城

国家大剧院飘红

现代评弹作家胡磊蕾,曾以其2012年与人合作的弹词佳作《雷雨》与北京结缘,继而又将其2015年新作《徐悲鸿》(分为《诚邀》《义救》《反目》《情妇》四幕)呈现给首都观众。

评弹一曲话“悲鸿”,清辞丽句才女情。

这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神圣艺术殿堂首次上演现代原创苏州评弹作品,让习惯观看京剧的京城观众沉醉江南“雅乐”,一饱耳福。

当大剧院的剧场里坐满观众时,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苏州评弹艺术便书写了新的纪录:演出场地最大、舞台最宽、观众最多、场面最热烈。

而胡磊蕾成为继前辈苏州评弹女作家徐檬丹(作品有《苦菜花》《飞刀华》等)之后,又一位著述颇丰、影响力大的评弹才女。

苏州评弹(包括评话、弹词),其中评话源于宋代,而弹词大约兴起于明代。它作为中国曲艺的地方曲种,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一二百年,得益于古老城市的地缘优势,即地处长江三角洲风调雨顺的冲积平原,受到当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兴盛的哺育、滋养,因而始终具有曲目创新、紧随时尚的再生能力。历史上,除了传统经典之作《三小》《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一直不断有新作品随着时代嬗变而诞生。清末民初,就不乏新编作品如《杨乃武》《秋海棠》《啼笑因缘》《霍元甲》等。1949年后,一批红色曲目应运而生,《白毛女》《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脍炙人口。

等到作家胡磊蕾在艺坛崭露头角,并渐入创作佳境时,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古今艺术发生碰撞,中外文化汇聚交融。于是,她的创作题材也与时俱进,别开生面,譬如描写苏州传统刺绣绝技的《绣神》、刻画苏州作为旅游城市自然与人文风貌的《姑苏游》、让曲艺与戏剧联姻的评弹音乐剧《茉莉花开》、讽刺现代人物质、金钱贪欲的《看钱奴》……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作品《北京的城门姑苏的巷》,再次将古都北京与古城苏州联系起来,她说:“倘若北京的城门是洞箫,那么苏州的水巷就是长笛……”

今年10月,“磊蕾芳华”——胡磊蕾评弹艺术原创作品专场展演暨研讨会,作为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系列活动之一,在她的家乡——古城苏州举行。全国各地评弹表演名家与曲艺评论家荟萃一堂。席间,曲艺理论家常祥霖为胡磊蕾现场题诗一首:

自在娇莺堪可夸,

诗情才笔绘芳华。

曲苑满园春光艳,

国色天香尚属她。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尔说:“胡磊蕾创作上的成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康尔教授认为,从教育(人才学)的角度看胡磊蕾现象,得到的启迪是曲艺高端人才的培养,既要使之懂得曲艺本体,又要使之知晓艺术史论;从艺术(成功学)的角度看胡磊蕾现象,得到的启迪是实践与理论是作家腾飞的双翼;从曲艺(艺术美学)发展的角度看胡磊蕾现象,得到的启迪是曲艺需要继承,需要有人坚守,但曲艺也要发展,需要有人做出探索与创新。

还是让我们来听听评弹作家胡磊蕾的自语吧:

小桥流水畔,

出生;

吴侬软语间,

长大。

姑苏女子的命运,

就此,

与评弹相连。

石缝里的花儿,

是经历了,

怎样的四季?

让笔墨中的欢恨,

化成,

弦索上的悲喜……

最后,我们最想说的是:

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而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胡磊蕾题为“磊蕾芳华” 的个人作品专场演出与研讨会,是苏州市的“文化重点人才支持项目”的一项内容。这是其它历史文化城市,或重视城市文化的城市,也可以做、值得去做的事情。记者 彭俐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胡磊蕾 苏州评弹 吴侬软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