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六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六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6年12月12日 16:1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朱保成:加快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激励机制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表现为农村基层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工作活力不足和服务效能不高两个方面,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把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释放出来。为此,建议:

一、 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一是支持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帮办合作社和农业基层示范基地。二是支持农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方式获取合理效益。三是鼓励农技人员离岗创办农业科技领域或者经营实体或者从事经营性的农技推广服务。

二、 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互派人员、共建平台、合署办公等多种方式,增强农技推广和农业公共政策信息等服务供给,提升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融合发展。在一些地方,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公益性服务。

三、 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待遇保障机制。比如提高农技人员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标准,在基层实施的农技推广项目中安排一定奖励性开支和下乡补助,支持农技人员常下乡,对任务实施比较好的基层农技人员给予奖励。还可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医疗、社保等等。

四、 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把激发农技人员工作活力作为改革收入分配的标准,以工作实绩和工作量作为衡量农技人员的主要指标,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业务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还可对工作实绩明显、任务量大的农技人员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倾斜。

五、 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精神激励。在提高物质奖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激励,比如可以定期遴选一批扎根基层、热心服务、业绩突出的基层农技人员进行表彰,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农技推广体系内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无私奉献的浓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构建多元推广模式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难点和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出现断层,激励机制欠缺;有的地方机构还很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一些地方还缺少与农业科技推广法配套衔接的实施细则等。为此,建议:

一、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出台《基层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明确基层农技人员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农业科技推广法中规定的农技专业人员比例规定,保证农技推广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健全人员补充的长效机制,通过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等措施鼓励涉农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探索出台农技人员收入和工作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等。

二、 借鉴“西农模式”,支持农林高校服务农技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10余年的探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先后在有关省区建立了23个永久性农业试验示范站、18个专家大院、9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形成了“大学+试验站+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农业教育机构农科推广工作职能,并加强政策指导,促进农林院校主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三、 鼓励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大量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步子很快,但目前尚缺乏对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承担公益性推广工作的补偿政策。建议制定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民营科技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四、 加快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步伐。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法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促进各级政府依法推进和完善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技推广部门履职的有效性。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伍跃时:深化供给侧改革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十多年来,农业科技企业和新型农民组织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业科技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就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加速农业供给侧改革提点建议:

一、 从源头上抓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了好的技术创新,推广才是有效的,只有从创新源头开始就扣住了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在终端的农产品结构性矛盾。建议加大推进以市场为纽带、以农业企业、科研院校、农民合作组织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

二、 试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政企合作与混合所有。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政府与企业共建,或者政府扶持企业自建,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来推动农技科技体系建设。比如在作物特色很鲜明的地区,对于特色作物创新型企业,可以扶持和支持自建或共建。对于粮食主产区,应该国家主体建设、主体管理,可以引入农业企业来参与协助运营管理提高效率。对不具备规模经济的地区和作物地方,政府明确刚性约束条件,说清楚要达到什么要求,可以扶持农业科技企业以各种形式自建自营。

三、 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享开放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很多农业企业、科技性企业,都在建设农技推广、农业市场信息化平台,政府、企业、社会是可以共享的,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对于企业投资建设的信息化平台,政府要推动它实现共享,但可以给予一定补助。

四、 建议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院校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加大力度,建立完善政府牵头、公益扶持、企业主导的职业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要对创办农民大学、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办学平台、财政扶持、人力资源引进等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农业科技网络要靠基层人才“兜底”

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工作艰苦、待遇偏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知识陈旧、活力不足,晋升困难、提职无望等问题的存在,成为人们不愿选择成为基层农技员的原因。要确保基层农业科技网络“织得牢、张得开、兜得住”,建议:

一、 解决地位待遇的同等性。把农村科技放到农村教育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解决好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利益问题。

二、 确立风险收益的对称性。通过技术入股等办法,建立农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及其分享经济效益的机制,使农技人员的工作业绩直接与收入效益挂钩。

三、 倡导上下对口的流动性。鼓励专家学者对口支援开展业务咨询和服务指导,遴选基层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进修提高,全方位引进高级优秀人才进驻农村,以整合壮大农技人才队伍。

四、 实现身份归属的多元化。把农技人员单一的“单位人”姓“公”身份向多元的姓“农”转变,支持农村中的“土博士、水专家、田秀才、粮参谋”选拔为乡村农技特派员或顾问,委托各类农林科研院所为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培训具有专长的实用型农技服务人员。

五、 促进设施配备的标准化。因地制宜,按照标准建立乡镇一级的应用型实验室,建设费用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分层次、分产业类别,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培训计划,帮助基层农技人员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术。

六、 推动人才布局的均衡化。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合理布局,改善人才分布,优化农村基层科技人才结构,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和市场分配机制的杠杆作用,破解基层农技人员“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难题,形成农业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推广 农技 农业 服务 体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