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六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六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6年12月12日 16:1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部委回应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两个关键:一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二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来说,其实质是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来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带动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怎样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是科技部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受大家建议的启发,谈几点看法。

一、 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阶段性特征

现阶段,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呈现出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服务主体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家庭联产承包向规模经济转变。就农业经营主体来说,除了分散的家庭主体,还涌现出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等其他主体。这些经营主体具有服务的双重性,既是服务的对象,也可能是服务的主体。二是服务内容的变化。服务主体不一样,服务内容必然不一样。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不仅是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产业的服务,包括企业孵化、科技金融、职业培训等高端服务。

这两个变化带来服务主体的“一主多元”,一主就是建制化公益类,这包括两条主线:一是农业部主导的农技服务体系,覆盖到乡镇;二是供销合作社主导的营销网络,从业人员达200多万人。与此同时,在服务方式上,由过去主要靠政府推动向政府引导、市场服务转变。新的服务机构和服务方式不断发展,形成显著的多元特征,包括企业、大学农技服务体系等,发展十分迅速。

二、 准确把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两个重要任务

当前,农业发展既要稳也要活,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支持建制化公益类农技推广体系。农业发展第一位是稳。必须充分发挥建制化“定海神针”的稳定作用,同时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其活力和竞争力。二是坚定不移构建网络化市场类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大学院所、企业、各类园区的作用,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千千万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三农”;通过建设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把涉农高校科技成果及时辐射到基层;通过“企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等新模式,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推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这是适应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服务内容和方式变化的必然选择。

下一步科技部将根据各位委员、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农业科技发展。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

我简要介绍一下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情况。

目前,全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共有林业科技推广机构2638个,推广人员3.5万人。在乡镇一级,还有2.5万个林业工作站,11万人。近年,林业工作站呈减少趋势,很多乡镇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有的工作站已经整合到服务中心。

全国各级林业推广机构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十二五”期间,推广林木优良品种500多个,新技术1600多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00多万亩,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1.3万人,培训林农近3000万人次,为林业生产建设和林农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言中很多委员也讲到,林业推广体系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经费投入不足。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都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目前林业这一块,每年中央财政4.5亿的专项推广经费,省财政基本上没有专门安排林业推广经费。第二个是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林业推广机构跟农业推广机构相比差距很大,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才55%。三是基层推广站的能力比较弱,林区、沙区、山区推广机构条件落后,工作难度大。

针对这些情况,有四个建议:一是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投入,确保每个县每年至少有一项林业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推广。二是林业跟农业比,还有周期长、公益性强、市场化程度低等特点,希望参照农技补贴办法,设立林业技术推广补助资金,给基层站多一些工作经费。三是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站标准化建设,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四是强化激励机制,探索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评价体系,设立林业科技推广研究员制度。

下一步,我们将借鉴农业部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纳各位委员、专家的建议,结合工作实际,把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得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建设和林农的脱贫致富。

■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韩长赋:

全国政协安排这样一次双周协商,充分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些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面临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服务能力还不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二是服务方式还不适应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从总体看,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还得巩固加强,但要搞活机制,促进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农技服务的能力、活力和合力。

刚才听了各位委员和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下一步,将在全面巩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推进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推广内容。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紧紧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二是创新推广机制。完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引导扶持,积极发挥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

三是创新推广方式。使农技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技人员更好地服务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技能更新,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人员进入机制,解决现有队伍青黄不接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

多年来,高校深入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培养高水平的农业人才。我就教育部有关高校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一、 大力开展人才培养。目前有67所农林类高校,涉农专业500多个,各高校每年安排学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5万多次。研究生教育中专门设立了农技推广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7000多人。最近,教育部在国家开放大学特增设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

二、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全国农林类高校从事研究开发人员4.6万,教育部在高校建设了40个农业类研究中心和61个重点实验室。高校农业科技专利授权和转让数量呈持续增加趋势,服务社会能力得到加强。

三、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教育部、科技部共同在高校建设了39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近3年来累计投入农村基层服务资金超10亿元,有1400余名专职人员投入到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中,全国建设各类基地414个。近年来,教育部还建立了小麦、水稻等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高校、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为农业应用推广服务。

四、 积极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高校内部深入推进队伍建设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同时推广专家驻站工作津贴制度。

五、 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养。39个新农村研究院累计培训农民61万人次,培训地方基层农技人员7.7万人次,培育创业主体415家,孵化创新企业100多个。

下一步,教育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支持高校开展农业农技推广人才培训。在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积极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高校培训,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精准培训。二是进一步深化农业院校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加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大力完善上中下游的贯通、产前产后衔接的农业科技体系,加大农业成果转化,强化涉农院校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和服务农村的工作。三是加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支持涉农院校办好各类涉农专业,支持办好农业实用类职业院校,实施农村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做好高校服务农村工作。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推广 农技 农业 服务 体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