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开个养藏身心的御寒方

2017年01月25日 14:39 |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分享到: 

“小寒大寒”是新旧交替,“运”、“气”循环变化之始。这个时节天寒地冻,气候却也由“冬藏”转至“春生”,天气可能冷风刺骨,但也会有阵阵暖意。 在这样的天气变化中,若保养不当,很容易让身体感觉不适,甚至引发或加重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等。所以根据天气变化特点,我们要对饮食、起居、运动等做好时天时地时宜的调整,开出岁末辞旧迎新中适合自己的“御寒方”。

首先要防寒。防寒做得好,冻疮不来找。 对于容易长冻疮的人,可用辣椒根(或辣椒)煎水泡洗手脚,或者用柚皮150g、橘皮100g、生姜20g来煎水,熏洗浸泡患处每天一次;也可内服当归四逆汤(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大枣10克,细辛3克、木通6克、炙甘草6克),煎水分3次服。

天冷了加衣服自然是保暖首选,但与此同时,露在外面的头部、脖子、双手也得做好保暖工作,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尤其是男士。俗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作为诸阳之会的头部保暖若做得不好,很容易引发鼻炎、头痛等疾病,这也成了很多中老年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头部保暖也不能忘记口鼻,因为寒凉的空气也容易让抵抗力较弱的人患上急性鼻炎。要避免被鼻炎袭击,除了戴围巾、口罩之外,回到家还可以用温水冲洗鼻腔。

“树枯根先衰,防寒先暖脚”,寒冬里养血补气离不开泡脚。可取桂枝10g、砂仁6g、吴茱萸6g、白豆蔻10g、淫羊藿30g、生姜10片、仙茅10g泡足。而且热水泡脚,水温不要太高,用水量一定要淹没过脚腕以上。泡完脚还可以适当按摩足底,因为脚底有很多穴位,能缓解疲劳,帮助睡眠。

小寒大寒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我们应早睡晚起,着眼于“藏”,不轻易扰动阳气,也不过度忧心操劳、躁动心神。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寒大寒冻成一团”的时令里,我们就一路“静”到底。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此言不虚。冬季适当适度地锻炼对养生很有好处,运动能使血液循环加速,让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提高人们的御寒与抵抗疾病的能力。 不过在“小寒大寒”节气里,运动出汗的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而且冬天的早晨气温过低,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所以要注意,在室外活动最好等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锻炼之前,可先进行些准备活动,如搓脸、伸展运动、拍打全身肌肉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韧带的弹性、关节的柔韧度,还能预防冻伤和感冒,不给诱发其他疾病的可乘之机。

饮食

从小寒到大寒,进补的食物量应逐渐减少,多添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肉桂、花椒、韭菜等,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可食用八宝饭、糯米饭,喝鸡汤,炖羊肉白萝卜,煲白胡椒猪肚汤等;年轻人别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物长出痤疮。

偏方

多食蔬菜根可使人身体强壮,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冬天吃蔬菜根能御寒,取芹菜根60克,大枣10枚,水煎,吃枣喝汤效果好;将韭菜根捣烂湿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用药

冬天恰是进补的好时机,黄芪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有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的效应;当归味甘微辛,可补血和血、调经止痛;人参也是很适合冬日的补品。

穴位

南方人通过按摩阴陵泉、关元、肾腧等穴位,可温阳化湿;北方人按摩关元、肾腧、太溪等穴位既可温阳还能防燥滋阴。还可按摩加艾灸,每天睡前泡脚,然后按揉脚踝内太溪,艾灸关元和肾腧各5分钟。

保健

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冬季保暖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运动量小的活动还是要坚持进行锻炼。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的七位专家审定,他们是肝病专科主任医师池晓玲(节气养生专家)、心血管病专科主任医师陈伯钧、中医肾病内科主任医师王立新、脑病内科主任医师苏巧珍、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陈秀华、皮肤科主任医师李红毅、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杨朝杰。)

编辑:赵彦

关键词:御寒方 大寒 小寒 冬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