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心”事早知道

2017年04月12日 09:08 | 作者:张红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在所有猝死中,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了绝大多数。其实,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并且,心血管疾病发作前往往是有征兆的。因此,请大家多“用心”来听一听自己的心跳。

因为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每天都在发生。

其实心脏就像人体的“发动机”,每时每刻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猝死。

实际上,在所有猝死中,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了绝大多数。根据统计学分析预测,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

C20170412003-zx6

中青年人群猝死比例与日俱增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脏猝死的发生呢?这要先说说猝死人群的分类。目前来说,见诸报端的猝死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类:

首先是最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广大的中老年心脏病患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瓣膜病等基础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其中还包括一些比较隐蔽的疾病如心脏冠脉血管痉挛,也会出现心源性猝死的状况。

第二类是最痛心的一类——由于压力大造成的中青年猝死。他们的猝死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劳死,为了进度或加班费透支生命,如敬业的快递哥、出租车的哥等;另外一个极端是疯玩族,如因电子游戏、异常性行为等导致的猝死。

第三类是最可惜的一类猝死,也可以说是职业性猝死。这类猝死人群一般是指高强度行业从业者,包括医生、媒体人、行政官员、计算机从业人员等等。这部分人多数年富力强,是工作中的骨干,他们的猝死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损失,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人在从事新型的“高危”职业。

在这三大类的猝死群体中,中青年猝死人群与日俱增,这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猝死了呢?其实,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人发生心梗时病情往往更重,因为老年患者平常都在服药,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常识,也比较重视预防措施,而年轻人发生心梗前可能无任何征兆,并且多数生活压力大没时间上医院,一旦发生心梗,心肌坏死面积可能更大,如延误治疗,极易猝死。

不久前我就接诊过一个26岁的心梗患者。他是一名外企员工,平时喜欢运动,自认为身体很好,但是年底遇到公司加班整理资料,连续熬夜两天后,开始觉得心慌,但以为是没有休息好,补补瞌睡应该就能恢复。然而,心慌持续一周后,1月6日,突然胸痛加剧,伴随呼吸困难。最终,这位患者被同事送到了医院急诊科,当我们见到他时,他的生命体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状态,幸运的是抢救有效,这位年轻人得救了。

病情稳定后,我建议这位患者做一个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该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为多发多支重度病变,狭窄程度超过80%,这完全就是一个60岁的人该有的心脏啊。其实,年轻人通常自恃年轻力壮,身体健康,多数不会想到心脏疾病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这是值得所有人注意的。

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对于心脏疾病,如何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呢?

其实,心血管疾病发作前往往是有征兆的。除了传统的胸闷、心前区不舒服(痛)外,冠心病的信号另有多种多样:比如胃痛、左肩痛、颈部发紧、不定性牙痛、背部不适、不能平卧、气短、面色惨白、乏力等。

我曾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王大妈,她喜欢运动,可以抬腿到头顶,可以打羽毛球,平时身体尚可,就是常常觉得背部发凉,肩胛区域疼痛,刚开始以为自己患有肩周炎或者颈椎病,吃药之后却迟迟不见好转。多次心电图也没有发现问题,但实际上王大妈的状况就是心脏问题,因而也可以说,心电图不能作为心脏问题的唯一判定依据。

王大妈所在的当地医院发现心电图显示正常,就忽视了冠心病,我们接诊以后进行冠脉检查发现心脏的回旋支严重病变,施行冠脉搭桥术后,症状完全消失。事实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众多,表现也是多种多样。之所以王大妈误诊就是因为她是多支血管病变,抵消了心电图的向量变化,而这样的情况临床上却并不少见。

心脏问题当然不容忽视,但也不要过度担忧。很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会突然出现体虚乏力、心慌气短的状况,就以为这是心血管病的前兆,其实不一定。许多心脏以外的器官也可以表现得酷似心脏病,比如:颈椎病、食道痉挛、胸膜炎、肺癌、肋软骨炎等,这些情况都是“非心源性的心脏表现”。

那么一旦心脏出现问题,如何保健呢?

首先要实施专业的医疗保健。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并定期做身体检查甚至心脏专项检查。建议30到45岁人群每年一次,45岁以上人群每年两次。特别是心脏已经发现有器质性病变,而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更不能大意。

其次是生活自身保健,如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以及科学运动等。合理膳食可以控制过多摄入多余的热量、避免超重,同时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这对血管健康十分有利。超重必然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病风险。

就运动而言,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运动方式以有氧锻炼为主。但是运动要适度,不然会起反作用,对于特殊极限运动一定要做好心脏功能评估,比如蹦极、马拉松都可能会造成致命性危险。

此外,良好的心态对患者而言也至关重要。我还接诊过一位46岁的男性患者,他由于心梗入院,冠脉造影检查中发现血管是完全好的,但是操作过程中发现他的血管具有高度敏感性,一个细小的导丝头导致血管几乎迅速闭塞,立刻严重的心绞痛发作,即刻给药后缓解。追问发现他属于家族性的“胆小”,家族中好几位都是稍受惊吓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气短。像这样的人就容易在强刺激下发生心源性猝死,也就是说被吓死。这说明心脏和性格情绪息息相关。

(作者张红超 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赵彦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 心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