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男护士郑宝清:每一位精神科护士都有一张“婆婆嘴”

2017年05月11日 09:0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我国的护理团队中,男护士的数量比例远远低于女护士。而在精神科疾病病房,男护士就更是少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80后”护士郑宝清,就是这样一位凤毛麟角的男护士。

“常言道,疾病‘需要三分治、七分养’。对精神科疾病患者而言,这个道理就更为适用。”郑宝清告诉记者,精神类疾病是一种慢性的、可能经常反复的疾病,因而患者的康复工作即“养”的工作是从住院就开始的。作为精神科病房的护士,除了遵医嘱提醒患者服药之外,更多时候需要不停地用言语与患者沟通,以说服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原来,很多精神类疾病患者是丧失了适应社会功能的,他们因病所困往往自卑、敏感、自我封闭,甚至想要自杀离开社会等。“我们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沟通,让患者接受并执行我们的康复方案。这一点儿都不容易。比如,患者最常问到的两个问题‘我能不能被治好’、‘我吃药要吃多久’,我们的解释性答案要拥有近乎完美的合理性才能被患者接受。所以我们每一位精神科护士都炼成了一张‘婆婆嘴’。”郑宝清向记者笑言。

婆婆嘴如果说到患者的心坎儿里,就成了一剂良药。

郑宝清曾经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阿姨。这位离异患者在短时间内遭受了较大的家庭变异——父母故去,儿子结婚开始单独生活,患者好像突然之间就成了孤苦伶仃的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觉得自己生活上无助、无望、无用,并患上了焦虑甚至出现了轻生想法。

但在护理过程中,郑宝清发现该患者信佛,于是就用“大爱”的理念鼓励患者,让患者一点一点重建生活的希望。此后,患者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出院。

半年之后,这位患者再次住进了北大六院的病房。

“我这次办理入院时,没有见到你心里很失落,自上次出院后就很想你。你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看见你我就觉得有了力量。”这是患者见到郑宝清之后的第一句话,也让郑宝清深感欣慰。

“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对于医生和护士往往都比较挑剔,如果心里有一点儿不情愿,往往也不愿意配合治疗。所以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能够得到患者认可并被患者想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郑宝清笑着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患者而言,出院之后的康复是一个大难题。因为患者家属大都不具备专业的护理能力,且容易强化自己的角色,要么对患者放任不管,要么对患者绝对控制,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我们在以功能康复为目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也在培养患者感知自身疾病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让患者在感知自己的病情加重或复发时,可以明确告知家属由家属带着患者前去就医,或患者本人自行前来就医。”郑宝清向患者强调。

实际上,上面那位50多岁的阿姨二次住院,就是自我感知到疾病的变化后,主动来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据郑宝清介绍,这次住院,患者的状况比上次住院的状况轻得多,目前的治疗效果也相当不错。

“其实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主要就是要不停地跟患者交流;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也很频繁,也是因为要不停地跟患者交流。但我们这张婆婆嘴,却是深受患者喜欢的婆婆嘴。”采访最后,郑宝清调侃一样对自己的工作做了概括。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患者 护士 精神科 沟通 康复训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