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廖红:挥着锄头的女科学家

2017年11月07日 14:37 | 作者:王妍 郭圻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红”叶对根的情意

每一个来找廖红的人总是在楼梯口就闻到了花香。

她的实验室位于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因为从事土壤和根系方面的研究,廖红对植物也有着特别的感情。实验室的走廊上放满了各种花草,有桂花、米兰、三角梅……当被问起为什么挑选这些植物时,她笑着说:“就两个标准,一要‘抗力’,粗生粗长不娇贵,二要漂亮,或者香一些。”

“抗力”与“漂亮”,这两者看似矛盾,说的既是植物,也是廖红自己。

爱穿裙子,知性端庄,这是学生们对廖红生活中的印象。但一到田里,她“抗力”的性格就爆发了出来,精力旺盛,从来不喊累。在她看来,下田比“坐办公室”有趣得多。尽管最近的基地都在一百公里以外,山路崎岖,但对廖红来说,每次下田仍像“郊游”一样。

这种亲近感,与父亲的影响息息相关。廖红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小时候,廖红常跟着父亲去山里晨跑,山路两边长满了曼妙的植物,姿态各异,深深吸引着廖红。“只有茁壮的根才会长出繁茂的‘绿叶’。”父亲说。这也让她对“根”产生了最初的好感。

研究生期间,廖红跟着导师开始研究大豆根系。“大豆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性作物。”廖红说。有一年她曾经进行大豆和剑麻的间作试验,恰逢大旱,几千亩剑麻都枯死,连杂草都熬不住。

让人惊喜的是,其中一个大豆品种还顽强地站立着。廖红挖开大豆的根部,发现主根扎到地里一米多深,上层的根部已经干枯,但最下面的细跟还在拼命生存。过了一个礼拜,下了一场雨,枯死的根部又长出了新根。

“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廖红说。这也让她坚信,通过不断改良,这些绿肥“大豆”能为南方贫瘠的红壤带来肥力,能为农民探索出绿色发展之路。

跑遍了大半个福建,廖红发现,南方土壤改良是当下研究的空白。部分科研成果和政策在北方有效,在南方却遭遇水土不服。福建地区大部分是酸碱度低于4.5的土壤,国际上普遍认为长不出能固氮的大豆。

“我就不相信培育不出来”,于是,廖红便蹲在福建的田头不断钻研,终于种出了让国际上其他团队都眼红的“绿肥”大豆。她的大豆,即使在酸碱度为4时也能长出用于固氮的根瘤菌,更能给土地返补营养,离廖红的心愿又近了一步。

在江西大豆暴发根腐病的时候,廖红曾前往调研。实地考察时,她看到一个80多岁的老农,提着篮子,佝偻着腰,低着身子,一颗一颗地给枯萎的大豆施肥。“他不知道,这么精细地施肥,只会加重大豆的根腐病。”

“他只是想让大豆长得好,但不知道怎么做。”廖红心酸地说。她意识到,农民种植时“科技含量低”,是产生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果高精尖的研究成果能切实“落地”,就能实现双赢。

“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论文不能只写在纸上,更应该写到实践一线,写到大田里去。”廖红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她计划在靠近合作农户的安溪茶学院后山开垦一大片田地,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能摸得着土地,摸得着他们研究的作物。在未来,周围的中小学生,甚至是农民都能利用这些实验田来做实验。

“之前考虑自己的研究比较多,现在总希望学有所用。”廖红说,特别是成为十九大党代表之后,自己肩头的担子又重了一些。她在研究之余,更细心收集和聆听农民的心声。

“作为党代表,我想让先进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农民,也要把他们的想法传递出去。”廖红说。

编辑:位林惠

01 02

关键词:科学家 教授 土壤 农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