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博物馆发“悬赏”公告 讲好汉字故事

2018年03月27日 17:27 | 作者: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冯克坚知道自己和同事肩上的使命,可工作推动起来难度也很大。

经过短短数年发展,通过社会征集、文物部门划拨、社会捐赠等途径,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藏品2万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周有光、饶宗颐等大师故去后,博物馆又引进了新一代语言文字学家,充实专家队伍。聘请12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博物馆顾问,并成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聘请57位国内外著名文字、文物专家学者为学术委员会委员,13位学者为客座研究员,引进了20余位文字、历史、博物馆专业方面的博士、硕士,举办了包括6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等20余场学术研讨活动。2016年,文字博物馆作为主要责任承担单位,参与了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

战国竹简

战国竹简

在冯克坚看来,对汉字的学术研究、对汉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就像博物馆的两条腿,少了哪条都不行。一方面,依托博物馆的平台和人才资源,做好文献整理和研究,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公众展示汉字的魅力,“做汉字的守护者,一定要两条腿走路。”


讲好汉字故事

19岁的大学生小张正在博物馆互动厅玩猜字谜游戏。她告诉记者,通过实地看展览,对中国文字发展历程有了基本了解,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字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平时在网络和书本上难以接触到的”。

更多的互动游戏吸引小张去参与:缤纷汉字、猜字谜、名片设计、数化汉字等10个互动游戏。

甲骨学堂是中国博物馆特色项目之一,分为汉字知识类项目、乐游博物馆类项目两大类。汉字知识类项目主要以专题的形式讲述汉字的形体演变历史,解读字音、字义的古今嬗变。乐游博物馆类项目主要依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结合手工体验,传播汉字文化。除了馆内教育活动,甲骨学堂也在积极探索馆校合作途径,已先后在北京、陕西、河南省内多所中小学举办汉字教育活动近100场,参与学生6000余人。

最令冯可坚乐道的,还是博物馆的《汉字》巡展项目。从2013年8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首展以来,从最初的展板、图片、文物等传统的展览形式,到增加“结晶——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展”、“中华国宝.青铜器展”、传统木雕版甲骨文十二生肖手工印刷互动、书法家现场书法展示、“中华书韵”古典舞蹈、中国文字文化创意产品展等多种形式的展示配套互动环节。

展览分为国际展和国内展两条线。国内展已经在北京、上海等10余所省级以上博物馆举办了展览,同时先后走进了60余处学校、社区和机关。新年伊始,博物馆就收到了好几个地方的邀约。“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快忙不过来了,得安排好日程才行。”冯克坚笑道。

国际展先后在亚、非、欧、美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巡展。所到之处,反响热烈。

“每次带队出国,我的心情都可以说十分骄傲。为什么?中国文字是世界上发展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看到外国友人们投来崇敬的目光,我深深地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冯克坚说,甲骨文与西亚两河流域发现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口发现的古埃及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等,并列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而只有甲骨文传承至今,发扬光大,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的伟大贡献。这种自豪,很多中国人在国内是感受不到的”。

在冯克坚看来,光靠博物馆的力量是有限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从基础教育来说,要更加重视汉字的听写,让人们系统地认识汉字发展史。从博物馆的宣传来说,一方面需要自身开动脑筋,研究受众需要,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给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汉字文化要“走出去”,还需要国家进一步重视,需要更多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这要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年,博物馆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续建工程开始建设,有文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文字文化演绎体验中心等。除了硬件的建设,冯克坚说,还将继续发扬宣教交流的功能,探索更多让汉字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路径。接受完记者采访,冯克坚匆匆离开,同事们正等着他开会。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负责人,守护汉字,他还有太多工作要做。


编辑:杨岚

01 02

关键词:博物馆 文字 汉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