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资讯收藏资讯

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

2018年06月19日 15:16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对比的乐趣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着中国与欧洲的古代贸易要道,犹如沙海上的行舟,把东西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这两个代表古代文明最高成就的伟大古国,从对彼此茫茫然一无所知,到偶然、零星地跨越千山万水相遇,在青铜、玻璃、丝绸等遗存上,留下了彼此交流的痕迹。“这种痕迹十分不明显,却又颇为引人注目,令人思考。”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将罗马帝国的庞贝古城覆盖。从此以后,庞贝古城成为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消失无踪,直至公元18世纪中叶,经考古发掘,庞贝重见天日。

在庞贝古城一所别墅的卧室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幅名为《花神芙罗拉》的画像。这幅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壁画,描绘了一位身着丝绸的女子,衣袂飘飘,尽显曼妙妩媚的身姿。

“如果你可以展开充分的联想,你就不难想到,这位庞贝古城的女神衣服,与我们湖南马王堆出土的那件薄如蝉翼的衣服,有多相似。”策展人李军说:“东西方的交往、人类对于丝绸的追求,可能比我们的想象更早一些。”

同样,1934年,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彩绣云纹香囊,也表现出早期丝绸之路贸易的丰富。由于刺绣比织锦更为费工,所以价值不菲。特别的是,汉代的刺绣技术很高,绣工在飞针走线之际,还会对底样作出适当的修正。这件出土于罗布泊的香囊,在深香色绨面上以红、黄、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索绣且针脚整齐,在有花纹处索辫盘旋密集,不露空白,展现出相当熟练的绣工。

这与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所藏的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中飘舞的衣纹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早期丝绸之路的多样故事。


“你从未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藏有一件特别的瓷罐,这件来源于中国宋朝的施白釉四系罐,被当地人命名为“马可·波罗罐”。

这件旧传由马可·波罗带到威尼斯的瓷罐器身装饰蕉叶、缠枝花卉等四层印花纹,罐底未施釉,产自福建德化窑。虽然其实际上更可能是威尼斯人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从君士坦丁堡带回的瓷罐,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相传已久的名字“马可·波罗罐”。

在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东行者眼中,元帝都壮丽的建筑、美丽的陶瓷、动人的书画和工艺品,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东方世界。以《马可·波罗游记》为代表的行旅者所见所闻,包含着当时往来于欧亚大陆两端的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留下的各种传说。

与此同时,当他们返回西方时,这些东游者们带回的东方物品,不仅代表着异域风情,也使得东方的图案、工艺与时尚在欧洲引起颇为流行的“水花和涟漪”。

“我们平时读《马可·波罗游记》,都是纸质版的。当你把马可·波罗时代的物品摆放到一起时,你就会发现一个特别不同的世界。”李军说:“那就是当时马可·波罗见到的那个繁华的世界。”

在马可·波罗的时代,元青花可能是最好的代表者。首都博物馆藏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出土于北京西城区元代窖藏。该扁壶以昂首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尾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分布在壶体两侧。此件元青花重器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再合为一体,可谓是凤纹与瓷器造型完美结合。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马提纳公爵博物馆,则藏有一件产于1575年的美第奇软瓷罐。这件瓷罐呈“凸字形”口沿,束颈、鼓腹、圈足,把手为弯曲蛇神状,底部有布鲁内奈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图案与弗兰切斯科大公的首字母“F”。此瓷罐蓝色缠枝莲纹与半透明玻璃釉呈现出一种白地蓝花的效果,明显模仿中国青花瓷。

但是,由于烧造温度以及材料的局限,烧成的并不是硬瓷,而是一种“软瓷”。

编辑:杨岚

01 02 03

关键词:博物馆 丝绸之路 意大利 波罗 西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