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垃圾分类难道比芯片研发还难?

2018年08月21日 11:30 | 作者:廉维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廉维亮)“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经超过了2亿吨,2亿吨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这些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压实,铺成一条26米宽1米厚的双向四车道的公路,可以从首都北京一直铺到三亚的天涯海角。”不算不知道,经过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这一算,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第二专题小组讨论的常委、委员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还没有把工业废弃物和农村产生的垃圾计算在内,如果加上这两大块儿,这条路估计就能修到南半球去了。”记者邻座的两位常委私下交流,巨量的垃圾产生量让大家瞠目结舌,“我们这个专题重在研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垃圾的问题看似不大,细想起来可真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了。”

“这些年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有些省市做了很好的尝试,比如北京部分区县搞的‘互联网+垃圾分类’,鼓励大家把垃圾分类回收,赚取积分换食品和生活用品。但是总的来看,我们国家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还刚刚是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王会生继续分析。

“垃圾分类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往往都是一开始大家规规矩矩、分门别类地投放,过不了几天,绿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垃圾桶的‘配餐’就是一样的了。”王会生认为,归根到底是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出现了问题。“德国联邦和各州出台的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8000多部,而我们国家目前只有500多部,首先在立法上就有很大差距;而有了法律谁来执行、谁来监管、谁来惩戒,都很不明确,政府部门往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即便是居民按照类型分别投放垃圾,后期的处理精细化程度跟不上,最后还是汇到一个大车拉走,这样的分类就成了形式主义。”

不仅处理流程不能衔接,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存在断头现象。

逐本溯源,王会生认为目前商品的过度包装问题同样值得重视。“一盒茶叶半斤茶,外面的包装重3斤;一盒月饼就两块,拆半天才能找到月饼在哪里。这些都是产生垃圾的源头,我呼吁尽快制定《商品包装法》,从法律上遏制过度包装。”

邻座的委员这回没小声附和,而是直接插话了,“关键现在还有了越来越多的快递和外卖,我看过我们楼下的垃圾车,里面接近一半是快递包装盒和外卖餐盒,这些包装细算起来估计数字也很惊人了。”

“常委、委员们反映的问题我感同身受,垃圾分类处理的确是‘老大难’问题,40年前我去日本,当时家家户户的垃圾分类就已经做得很好。我们搞了20年分类,如今看仍然是一个痛点,我感觉做好这项工作如同芯片研发一样,是一个必须攻关下来的问题。”附和回应的还有住建部的与会同志,“目前全国确定了46个重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到2020年,要求基本建立起生活垃圾分类的体系,取得经验推广,国家将采取月通报、季排名等措施大力推进;同时,住建部还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全面提升公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改变乱投乱放的习惯。”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