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全国政协委员陈敏讲述医疗影像学

2018年11月08日 10:37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物简介:

陈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奖、第二届国家名医获得者。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正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本保障,医疗影像技术的问世,使疾病能够在早期和稳定期被检测出来,进而引导医生进行超精细的治疗。

从1901年引进第一台X光机到今天高端影像产品的国产化,我国影像医学走过了117年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影像学的发展面貌一新,本刊特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敏讲述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变迁。

从X射线到磁共振科技发展带来医学变革

刘伯涛(化名)此时正在北京医院放射科候诊区候诊,他告诉记者,前不久,单位组织全员体检,他的体检报告中显示,PSA值升高,正常情况下,PSA的值在4ng/ml以下,而他的PSA指标升高到了9.075ng/ml,这意味着他存在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为进一步确认病情,在朋友的介绍下,刘伯涛来北京医院找到陈敏,陈敏采用“磁共振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对刘伯涛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在疑似病灶部位进行了标注,并对标注部位进行靶向穿刺,穿刺部位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为前列腺癌症,幸运的是,刘伯涛的癌症属于前期阶段,尚未转移,陈敏的精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精准的指导和保障,也为患者争取了时间。

据了解,“磁共振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于2014年由陈敏联合泌尿外科在北京医院成功开展,这项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全国是第一例,在亚洲也属于首次应用,极大地改进了前列腺穿刺的精确度,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欢迎。

据陈敏介绍,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皆源于“X射线”的发现。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实验室里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他发现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微光,当他把手放进去时,在荧光屏上出现了模糊的手骨形象和手的隐约轮廓,由此他确定了一种性质不明的新射线,并将其命名为“X线”,X射线也被称为伦琴射线。

7个星期后,伦琴用“X线”给自己的夫人照了一张手部照片,这也是人类的第一张X射线照片,X射线一经发现,就开始为医学服务,虽然有很多科学家由于频繁接受X射线照射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X射线对医学诊断技术的巨大贡献仍深深地吸引着众多“X射线迷”。

“医疗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X射线、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CT以及20世纪问世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陈敏说,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影像学抓住机遇,实现了质的飞跃。

据陈敏介绍,早在1979年高考时,他一心想成为一名理工男,可母亲偷偷将他的志愿改为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的陈敏,因成绩突出,被留校从事临床工作。经过一番科室大轮转后,他特别希望自己能从事钟爱的耳鼻喉科专业,奈何在5个人的竞争中落选,陈敏被分配到冷门科室“放射科”。“那时,放射科是辅助科室,基本属于坐冷板凳状态,设备比较简陋,只有X射线机,针对放射科医生有种说法叫‘吃线’,因为每天要与X射线机亲密接触,给患者照相时,医生也同样暴露在X射线范围内。因此每天都要穿着沉重的铅衣,那时的X射线只能对脏腑、骨骼等较大的人体器官和组织进行影像扫描,对于前列腺这样的小器官无能为力,因为正常的前列腺只有3公分,即使是前列腺癌或增生患者也只有5公分左右。因此,X射线对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并无助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遥控X射线机开始应用,医生在与X射线隔离的房间内通过电脑遥控操作,即可以完成对患者的影像扫描工作,这对医生自身的安全保护是一大进步。”陈敏说。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一些知名医院开始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影像医疗设备,但也只局限于阶段性的学习和技术理念的提升,临床影响力有限。90年代末、20世纪初期,以X射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CT开始普及,CT的检查要比普通X射线检查更为精确,可以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不同平面的扫描,更可以观察不同位置、前后,左右,中间都可以,在心胸和骨骼方面显示尤佳。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超声聚焦,利用高温在无创不开刀的情况下将肿瘤杀死,由磁共振(MR)作为引导,磁共振视野小、分辨率高,可以精准到几毫米。以前列腺癌为例,传统影像常因分辨率达不到,很容易被忽略掉,导致前列腺癌一经发现就已转移至骨头,MR可以观察到肿瘤的生长环境,从而运用一种介入疗法将肿瘤的生长环境破坏,进而使肿瘤失去生命力。”

恩师的光芒

照亮努力前行的方向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陈敏即作为高级研究人员多次前往美国知名医学中心学习,在前列腺癌的影像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被迫从医到成为放射科顶尖专家,回首来时的路,陈敏不无感慨地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986年,在放射科“吃线”两年后,陈敏决心考研,他如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对耳鼻喉科念念不忘的陈敏,临行前,找到医院领导,说:“如果能调到耳鼻喉科,就放弃去北京读研的机会。”被拒绝后,陈敏黯然而又坚定地到协和医科大学报到,师从我国影像医学先驱李果珍教授,作为她的第一位研究生,陈敏开始跟随恩师潜心于医疗影像学的研究。

据陈敏介绍,李果珍老人今年104岁,她是我国放射学领域杰出的女科学家,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录。老人家出身优渥,曾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末金陵女大培养出的999朵玫瑰之一,接受过英派教育,1948年赴美国进修放射学。新中国成立后,她拒绝了在美的高薪职位,毅然回到祖国,在从事一线医疗和教育工作的同时,长期致力于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1979年,她在国内最早开展CT检查,80年代,古稀之年的李果珍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学习能力和毅力潜心研究MR技术,并在国内首度引进高场MR设备。60岁学CT、70岁学MR,“现在虽然已100多岁高龄,但前几天看见她,老人家还在用电脑看片子。”说起恩师,陈敏充满崇敬之情,老人家经常对他说:“我们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去掌握什么。”

恩师李果珍深深地影响着陈敏,在美国进修期间,一边是国外各种优厚的待遇挽留,一边是恩师深情地呼唤,陈敏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那段时间,放射科主任陈敏的二楼办公室,常彻夜灯光通明。清晨,几百张片子又被推到办公室,他忙得顾不上吃饭,泡面和米糊是他充饥的食物,学生们心疼地说:“这哪像是一位全国影像领域顶尖专家的生活。”

陈敏一边工作一边搞科研,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视野高分辨率的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技术”,大大提高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成为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他带领团队,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合作,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年疾病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他本人也分别于2017、2018年荣获第二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和“中国医师奖”,成为医疗影像领域的杰出人物。

30多年来,陈敏为国家医疗影像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每年春天,北京医院放射科都举办国家级放射诊断培训班,由陈敏制定学习课程,召集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授课,保证学员学有所成。现在很多学员都已成为所在医院的放射科主任,放射学界甚至流传着“北京医院是放射科主任的摇篮”这种说法,“放射科从坐冷板凳的辅助科室到主动参与诊断治疗的转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门学科的进步,无论是当无名英雄还是闪光的主角,我都期待能为祖国影像医学的繁荣发展尽一己之力。”陈敏发自肺腑地说。

编辑:赵彦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陈敏 医疗影像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