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国务院扶贫办“三假”官员被调查 升官路线图曝光(图)

2014年06月27日 08:4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离乡之前初中没毕业

  相比“远在天边”的国际扶贫,瑞昌本地官员及同村人更熟悉的,是魏崇金上世纪90年代进京之前的角色:学历不超过初中,先开了铁匠铺,后来做了一些生意。

  魏家亲戚魏银(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魏崇金出生于1962年,在家中兄弟里排行老三,父母务农,“2005年,我在亲人的葬礼上看到过他,胖胖的,长相有福气,个头1.65米左右,常用耳麦连着手机打电话,看上去很忙,像个当官的”。

  一名离任的村干部透露,上世纪70年代中期,魏崇金读完了小学,生产队批准其去学习打铁,地点在与苏家墩相隔数公里的桂林乡。在当地,不少人学手工技术都是在十三四岁的年纪。

  “他大约学了3年。”魏崇金的邻居姜铜(化名)回忆,学成之后,魏崇金开了一家铁匠铺,铺里有好几个人,但规模在当地并不算大。

  至今,闲谈时仍有村民称魏崇金为“魏铁匠”。

  多名村民回忆,魏崇金大约打了5年铁,期间与一名村干部的女儿结婚。1981年,他们的大儿子出生。

  走出铁匠铺之后,魏崇金参与经营了一家镀锌厂。没多久,另一桩生意摆在了他的面前。多名村民称,这生意与瑞昌县第二轻工业局有关。

  “比如,二轻局有一些物资放了两三年,交给魏崇金处理。他把物资做了加工,再卖回二轻局。”姜铜说,他曾看到魏崇金在附近的仓库里给桌子涂漆,“这比打铁好做,很多人‘发财’也都是这样。”

  另一些村民的印象是,那段时间,魏崇金可以从一些地方获得钢筋等物资,之后再以稍高的价格卖给别人。

  那时,正值物资相对匮乏、商品流通不畅的19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政策逐渐放宽,生意人跃跃欲试。当年的一名村干部称,魏的这桩生意在当时“很吃香”。

  魏崇金与当地官员产生了交集。据姜铜回忆,他看到,自从做“物资生意”之后,魏有时会邀请县里的干部来家里吃饭。

  “大约1985年、1986年,魏崇金还是一个‘个体户’。”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瑞昌市(1989年12月,瑞昌撤县建市——编者注)某局的现任“一把手”,也对这一时期的魏崇金有些印象。

  当年一名村干部说,到了1989年,魏崇金家有了一辆小吉普,还有一个停车库。

  在魏银看来,上世纪80年代,魏崇金的日子蒸蒸日上,知名度也逐渐提高。他转述了一个夸张的说法:“在瑞昌,只要报魏崇金的名字,就能赚到钱、包到工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魏崇金经历了今天看来或许颇为重要的转身——进京。不过,他究竟为何进京、进京后发生了什么,大部分受访的瑞昌籍官员、消息人士、村民称不知情。

  他们当时可能没有想到,离开家乡之后,曾经的“魏铁匠”将会步入仕途。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国务院扶贫办“三假”官员 魏崇金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