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环境优化”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06月30日 15:3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果:

全面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的优化,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 制度环境的优化。比如现在600所大学转成高等职业技能教育,怎么吸引学生,必须有配套措施,如激励性措施。同时,还要有一套评估机制。僵化的评估机制指挥下,会出现学校专业趋同、课程趋同等问题。所以制度环境的优化,还需要很多细化的评估规则。

二、 政策环境的优化。创业需要政策。比如工科毕业生,社会的需求是很刚性的,但是在教学阶段,他们缺少实践性训练,现在的企业并不像以前那样欢迎学生实习,因为他们要讲效益。我建议在政策方面,对国企要有一些规定,对民企要有鼓励措施。因为学生缺少实践环节,上岗胜任就很难,很多工科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设计创意。建议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政策,工科学生可以将他们的学习所得纳入评估总体系,比如将来的职称评定。

三、 文化环境的优化,也是人文环境的优化。媒体不能只讲成功学。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观念、舆论方面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其理性认识自己,了解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同时,健全的文化环境也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委员郭大成:

推进大学生就业报到证制度改革

首先是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我们学校有一些经验。我建议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活动作为高校重要工作加以宣传和强化,也鼓励教师带着学生去创业。要想学生创新,学生会创业,教师本身也要会创业。

还有一个问题,是就业报到证制度。目前的“就业报到证”代替沿用了几十年的“派遣证”,但原有的工龄计算、档案接收等手续的凭证等功能仍然存在。就业报到证所背负的这些功能,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就业体制、日益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不相匹配。另外,就业报到证仍然是“干部”和“工人”身份认定的分水岭,对没有报到证的劳动者来说有失公平。而且干部身份制度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许多私营企业因无法解决户口、档案等问题而使毕业生“避而远之”。

对此建议:

一方面,统筹考虑报到证制度和就业政策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衔接和配套,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省市层面结合实际出台细则,逐步取消就业报到证在计划经济分配制度下附加的一些功能,使之成为单纯的“报到凭证”。

另一方面,完善就业制度,逐步取代就业报到证的附加功能。可以将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作为接收毕业生、转接人事档案、迁移户口的依据,大学毕业证可以作为毕业生身份证明。通过完善就业有关制度,可以要求人才中心、职介部门不得以档案袋中没有报到证为由拒收毕业生档案。

全国政协常委李和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降低创业就业难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观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下面着重就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建议。

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校办学的“趋同化”,学校缺乏特色,学科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还亟待加强;创业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存在师资紧缺、课程体系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影响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创业就业。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减少对高校办学的直接干预,运用资金、政策、评价等杠杆,鼓励和引导高校实行差异化办学,突出特色学科,强化优势领域,形成自身特色。二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的需求,调整和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四是完善评价体系。在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教师绩效、毕业生质量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系中,完善创业就业方面的指标体系。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创业 大学生 高校 毕业生 政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