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重走丝绸之路·甘肃篇之五

生态屏障:守望安全与幸福

2014年09月24日 10:52 | 作者:文/司晋丽 王聪 摄影/齐波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4-09-23zx301_P_1_391_1158_1097_1484

 

  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一直制约着甘肃的发展速度。“南保水源,北治风沙,中部强化流域治理。”这是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对甘肃生态治理的概括性总结。

 

  谈起生态问题,张世珍脸上泛起一丝隐忧。“沙漠化如果不加治理,河西走廊都有可能消失,甘肃还何谈对外开放?如果甘肃这道生态屏障建不好,将事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这种深重的危机感早已在各市蔓延。一路走来,记者发现各地对于生态治理都有不同的侧重。我们走过武威,它的北部一直被黄沙连绵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侵袭吞蚀着,群众饱受沙患之苦。用草方格沙障固沙、紧挨沙漠开展植树造林、建设新城、大力发展以沙生药用植物种植为主的沙产业……一场新时代防沙治沙、遏制生态恶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壮举正在武威大地上演;在张掖,我们看到一座国家级湿地公园拔地而起,芦苇与水柳交织成一道塞上少见的美景,黑天鹅伸出优美的颈项轻歌曼舞,家长带着孩子不舍归去。

 

  在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和中段的嘉峪关市,又是另一幅景象。

 

  “哪里来的沙?”

 

  坐火车前往敦煌,一开始还能看到戈壁上一茬茬零星的骆驼草,再往后地面成了光秃秃寸草不生的沉积岩,只剩几个风力发电机在懒洋洋地转动着。乘务员反复提示乘客别开车窗,即使这样,座位上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落下一层沙土。

 

  “怪了,哪里来的沙?”第一次来的游客们不胜唏嘘,而记者对面的敦煌人老林却一脸平常,“这里只要一起风,空气里都是沙,我们都习惯了。”

 

  今年4月23日,一场强沙尘暴袭击了敦煌,在长达10个小时的强沙尘暴袭击中,敦煌城乡黄沙蔽日,狂风折枝,最小能见度只有10米。这次强沙尘暴给敦煌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很多人都关心地问,莫高窟会不会被埋了?我听了真心痛,敦煌的生态环境太脆弱了,摆在我们面前两个难题:节水、治沙。”陪同采访的敦煌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文德说。

 

  莫高窟的雕像和壁画已历经千年,在风沙的侵蚀中每况愈下,为防治沙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进行了合作,在莫高窟与鸣沙山之间种植植物进行防沙,并在窟顶崖边设置4.7千米的尼龙防风栅栏。工作人员还在窟顶沙地上设置了由不同大小的石块覆盖的方格,进行砾石覆盖阻止风沙流的试验,使崖边的风蚀减少,落下崖边和落入洞窟的沙量也相应减少。

 

  敦煌市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挨着罗布泊。“我小时候,西湖到处都是泉眼,芦苇有4米多高,都可以拿来盖房子。晚上睡觉能听见狼叫声和水流声,现在湖干了,再也没见过狼和野骆驼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何选动情地说。自从西湖保护区从武威引进几匹野马后,每天爬上瞭望塔举起望远镜看野马成了何选的一项特殊“福利”了,这位50多岁的老人说,看到野马在保护区里撒欢,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日子。

 

  “西湖保护区是维系敦煌和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一旦失去这片湿地,许多候鸟将难以逾越广袤的沙漠戈壁。”张文德介绍说,这几年,水利部、省上都很重视敦煌的生态建设,来调研过几次,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张文德介绍,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中明确了“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流域治理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内容包括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敦煌市城市地下水源置换工程、党河和疏勒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

 

  夕照装点的沙漠楚楚动人,又一拨游人涌向月牙泉。清澈的“沙漠之眼”如同一面镜子照向天空,“以后会更美的。”张文德说。

 

  “在这里生活很幸福”

 

  嘉峪关是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城市,城市规整、基础设施完备,人口不足30万,城市显得很清旷。这些年,依托酒钢发展特色,该市的工业化水平系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黛粉色的霞光归隐,现代城市的夏夜气息铺呈开来。嘉峪关市讨赖河大桥的地面上,车辆渐少,来消闲的人群慢慢聚拢。人们走着聊着,津津有味地看着戏,一股从容舒展自他们的眉宇间透露出来。在音乐喷泉的律动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依偎着远望夜光楼在水里的倒影,眼里写满美好憧憬。

 

  这样繁盛的戈壁小城,颠覆了记者原先的想象,眼前再现着汉唐时,人们和着羌笛声翩翩腾跃胡旋舞的情景。难怪下午在长城采访时,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高建刚一直强调,“外界只知道嘉峪关是重关要塞,但去河边看看才知,那里才是嘉峪关人真正的生活啊。”

 

  “我们要建一座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市政协副主席韩天玉这样描述,“城在水中,树在绿中,楼在城中,人在画中。”短短一天,记者已经感受到嘉峪关人与环境的和谐。

 

  讨赖河发源于祁连山,向东注入黑河。据韩天玉介绍,2010年起,在不影响河道原有功能、确保城区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嘉峪关市区段约6.5公里的讨赖河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先是修建橡胶坝、跌水、中隔墙、堆沙坝,用河道拦蓄清水,形成基本连续的蓄水梯级景观湖,后来又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建成集水利、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亮丽风景线。”韩天玉一路指给我们看。

 

  “你们大概注意到了,嘉峪关很少有高楼,都是五六层。”韩天玉说,政府对楼房限高,以免遮挡住祁连山的好风光。由于环境好、房价低,20公里外的酒泉人跑来购房的并不少见,省下的钱正好够买辆车。

 

  韩天玉告诉记者,兰新铁路二线嘉峪关火车南站目前正在建设,今年年底前将与兰新高铁同期投入运营。届时乘坐高铁从兰州到嘉峪关只需要两个多小时,这对于嘉峪关的旅游业又是一个好消息。

 

  1965年建市的嘉峪关,至今仍显得年轻而有活力。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这座崛起于戈壁滩上的工业之城愈发彰显出自己的魅力。“生活在这里真的很幸福!”高建刚无不自豪地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丝绸之路 甘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