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锹王”廖理纯

2015年04月28日 10:52 | 作者: 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我希望和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开荒种树,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双手改写历史,希望把曾经的沙漠恢复成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鸟语花香中幸福地生活。——廖理纯

  “绿色航班”春去冬回

  “关舱门,起飞!”在大巴车上听到这句话,前往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绿化基地的36名志愿者都被逗乐了。这是2015年前往基地的第一支植树队伍,批号却已排到了“138”,记者有幸成为了队伍中的一员。

  从2011年起,每个4月下旬至11月中旬的周末,廖理纯都会亲自带队组织志愿者去植树,风雨无阻。截至目前,已有139批逾5000人次参与其中。从北京出发,海拔一路从几十米上升到1400多米,志愿者们搭乘的大巴车被戏称为一架飞机,廖理纯是当仁不让的“机长”,还身兼司机、讲解员、服务员。

  每次参加植树活动的志愿者不乏各行各业的有志之士,有党政机关干部、上市公司高管,也有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廖理纯眼中,“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志愿精神的接力人,更是正能量的传递者。”

  对于长期自掏腰包亲自把志愿者带到基地种树,廖理纯身边的一些朋友认为他有些“不开窍”。“要做公益,不一定非得自己干啊,给当地人点儿钱干得不比这些城里人强吗?”有细心人甚至算了一笔账:每位志愿者吃喝住行的一应开销,相当于雇用当地农民的3~5倍,而劳动量却不足当地农民的1/6。

  廖理纯坦言,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每名志愿者都能在短短两天的体验过程中升华为“种子”,由此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植树的队伍中来。

  廖理纯要求志愿者不仅要会挖坑、放树苗,还得学会护理树木。除了植树,有时是浇水、除草、剪枝,有时则是换花盆和施肥。然而就种树的质量和效率而言,志愿者和专业种树的工人差好几个等级。

  “全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年能种活一棵树,只要60年,荒漠化土地就会消失。”

  科技英才运锹如风

  “种树地点主要选择沙地和盐碱地。选择沙地,是因为中国荒漠化的形势不容乐观:现在,平均每年都会有一个县的面积慢慢被黄沙吞噬掉,且基本都是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那里往往有湖泊、房屋和美丽的山水。”近4小时的车程,“机长”抓紧时间给大家讲解土地生态的严峻形势,并介绍沙漠里为什么也能植树,树要怎么种才能活……

  站在馒头营乡的盐碱荒漠上,头戴一顶黄色草帽,身穿一套沾满沙尘的灰色工装服,晒得黝黑的廖理纯有着一脸质朴的笑容,像极了在田间地头日夜劳作的农民。只有当他给志愿者讲解如何翻地、插枝、育苗,那一口地道的京腔儿才能让人发觉他并非当地人。现如今,这个曾经风光的科技英才,已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锹王”。

  之所以被称为“锹王”,除去廖理纯带头人的身份,还在于他使用铁锹要比一般人娴熟许多。平头、尖头……无论什么类型的铁锹,年已50岁的廖理纯都能在挖坑时运用自如、快速铲土时运锹如飞。

  “很多人没动过铁锹,我铲一锹土是他们的两到三倍,而且频率也高。”廖理纯笑着说,年轻的志愿者挖了几下就直不起腰,他能一口气干上半个小时。虽然挖土刨坑比不过专业栽树的工人,却能让比他年轻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们甘拜下风。从育种、幼苗杯栽、大苗移杯入坑,到隔离围栏、松土、打垄……搞科研出身的廖理纯,种树也严谨到一丝不苟。

  “生态环境的恢复,不靠说,一定要做,大家一起来做。”为了固沙防尘、治理雾霾,廖理纯曾用了3年时间奔赴全国各地考察,他去过漠河,也进过西藏,并一路扶贫助学。从2011年到现在的4年多时间,廖理纯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承包沙地、供志愿者吃住等,育苗、植树超过100万株。由于沙化土地盐碱含量高,不宜采用滴灌技术,浇树只能用罐车拉水,每次的浇水量会根据气温、天气等因素进行调节。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廖理纯建立的第一个绿化基地,种植有杨树、樟子松、赤峰杨、文冠果等多种树木,目前高度均已及腰,相信再过两三年就将超过一人高。第二绿化基地选在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计划一期种植樟子松5000亩,二期种植4000亩。

  廖理纯心中的第三块绿化基地远在青海省:“如果能在柴达木盆地种上树,将来荒漠就能变成水库,这是一个更远大的

  目标。”

  荒漠植树“传经布道”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在寻找共同的根。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拥抱,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每到周末,歌声就会从一辆行驶在京藏高速上的蓝色大巴车中传出来。

  廖理纯的第一次沙漠植树之旅始于2004年。那一年,他参与了由中国社科院和日本伦理研究所共同组织的恩格贝绿化活动。整个植树的过程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同时萌生了要做沙漠植树领军人的想法:“在中国的土地上,日本志愿者用20多年时间,在库布其沙漠中植出恩格贝这个绿洲。日本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国人应该做得比他们更好才是。”

  参与绿化活动6年后,廖理纯的忧虑忽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般来说,在沙地里植树,要把树坑挖到一米深,才能见到湿土,才能保障树苗的有效存活率。相较于日本志愿者严格按照标准挖坑培植,中国的志愿者往往为追求速度,在挖到约80厘米的深度时就下坑栽树,这样种下的树存活率极低。”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一片绿洲对人类的意义,更让他意识到国人在绿化知识方面的缺失。

  为此,每次前往绿化基地,廖理纯一路上都像个布道者,他给志愿者们讲三皇五帝,讲逐鹿中原,讲汉唐盛世,讲抗日战争,讲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在他看来,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每个人都应守好自己的本分,这样国家才有希望。“我要做的,是和众多志愿者一起呼唤志愿精神,唤醒国人心中的无私和善良,绿化每个人心中的那片荒漠。”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锹王” 廖理纯 “绿色航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