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互联网+”助力中国草根雷锋、指尖帮客成长

2016年03月05日 19:23 | 作者:陈诺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社合肥3月5日专电 近日,一条“脑瘤父亲,命在旦夕,祈求相助”的实名求助信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来自安徽省池州市26岁的女孩为了挽救重病父亲通过互联网向大家发出求救信。一时间,四面八方的爱心通过某网络众筹平台汇集而来,目前已收到十万余元善款,第一时间用于父亲治疗。

“加油,风雨之后就是阳光”,网友wilma捐款后留言道。传递这根爱心“接力棒”的,正是这样两千余名素不相识并在中国各地茁壮成长的,致力于微公益的“指尖帮客”“草根雷锋”们。

近年来,借助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志愿服务、公益项目正牵手“互联网+”,从“宝贝回家”QQ群,到“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再到“多背一公斤”公益网站,这些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成功案例让“人人可公益”“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更让活跃在微公益一线的“指尖帮客”们对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感同身受。

“的确,过去‘学雷锋做好事’常常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空喊口号,如今我们通过‘互联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更为透彻”,温跃见是骆驼强子雷锋车队合肥车队的队长,成立之初志愿服务一度难开展难组织,自从成立微信群后,这个百余人的队伍开辟了一方“线上公益战场”,“商讨公益项目、组织线上救助活动,每天热闹得很”。

依托于大数据,“草根雷锋”们的志愿服务更为精准。家住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镇丰郢村的魏荣强一家,过去生活在渔船上。魏荣强及妻子在外地企业打工,一到暑假,两个小孩的照料便成了问题。“水上渔家服务队”负责人裴雯很快便得知这一情况,组织志愿者承担起“暑期爱心妈妈”的工作。这一迅速来源于共青团安徽省委多年来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项目多达926个,志愿服务组织可及时了解项目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对项目进行孵化和培育。

各级社区也将“互联网+”作为改变社区志愿服务面貌的“杀手锏”之一。作为一个年轻社区,合肥市的方兴社区人群结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体,号召的邻里互助、好人好事曾经一度是政府唱戏,社区居民冷眼“围观”。“互联网+正在用最舒服的方式改变社会的公益板块构成,也让社区内的年轻人更易于接受‘学雷锋做好事’的当代内涵”,合肥市方兴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璐介绍说,他们通过智慧方兴政务微信及“e家人”等公益微信号招募社工、志愿者、公益组织项目,如今在社区,微公益已成为一种时尚。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者郑碧强介绍,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平等地位,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一次志愿行为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监督者,“互联网+”推动着虚拟社区、朋友圈的兴起,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虚拟社区、朋友圈为平台的新型“草根”志愿者组织开始出现在生活中,“这给志愿服务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时代的前进,雷锋形象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反而越来越清晰,作为草根,如今我们可以开启形式多样的助人模式,互联网+时代,雷锋精神可谓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合肥包河区90后市民王欣说。

来自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省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玉认为,未来志愿服务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势必有更多的“草根雷锋”活跃在线上线下,“从指尖到民间,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在逐步打通”。


编辑:阮浩冉

关键词:志愿 公益 服务 互联网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