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博物馆“变形计”:从文物宝库到创意试验场

2016年03月17日 17:29 | 作者:杨逸 何绮薇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展望4.博物馆的活力在于与公众接触


让人“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的出现,只是博物馆与文创产业接触的开端。博物馆与文创产业的结合,还意味着博物馆行业正在走上一条转型之路:博物馆不再只是收藏与展示文物的场所,它还要为当代的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和素材。


博物馆的文创元素往往来自博物馆的藏品。而博物馆藏品的产权归属,也成为业内最为关注的问题。李文儒则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北京故宫180万件馆藏文物都应无条件让公众共享:“文物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关键不在乎它们放在哪里、由谁保管,而在乎谁保管得更好、如何能让更多人看到。这才是文化的本质。”


在李文儒看来,一个博物馆活力的最大体现,就在于它与社会公众的接触。“故宫博物院只是文物的管理者和保护者,任何一位观众来到,都应该让他想看就看。”


但馆藏资源要完全实现向公众开放,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是技术问题,2011年,首次故宫藏品全面清点历时7年才宣告完成,180万件文物要全部实现数字化,不仅工作量惊人,而且不少文物、标本的数字化整理工作还有不少难点有待解决。


“直到现在,很多博物馆的高清图片还是需要购买的,价钱很贵,手续也繁琐,就连学者也做不起研究。”胡斌坦言,当前还有不少博物馆将馆藏文物视为“私有财产”,“当然,制作这些图片的成本确实很高,但博物馆的经费本身也是纳税人的钱。公众对馆藏文物进行查阅、研究、出版,只要注明版权,都不应另设门槛。”


那么,使用馆藏资源进行商业性的文创开发,又是否牵涉到产权问题?黄斌向记者介绍,目前,瑞士、台湾地区都有博物馆将数据库无偿向文创企业开放:“博物馆还鼓励使用者开发新的产品,供市民评审,获奖的产品还会予以鼓励,博物馆与文创企业共同开发、共同创收。”


“其实,博物馆的资源越是开放,它们的‘造血’能力也就越强,文创开发的空间也就越大。”黄斌认为,文物本身就是博物馆最大的本钱,而传播知识就是博物馆存在的目的,无须过分担心版权问题。“公众越了解真迹在哪里,对博物馆就越有利。同样的,文创产品也不可能脱离博物馆而存在:如果公众不了解文物藏品,文创产品本身很难被市场接受。”


今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继续迈出开放藏品资源的重要一步:打造“中国文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该平台将向全社会公开馆藏可授权文物的设计版权,通过确权和授权吸引设计师和投资人。“要实现知识共享、产权共享、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还需要文创团体与博物馆一同进行探索。”胡小宇总结道。


记者手记

“卖萌”不是博物馆文创事业的终点


今年两会期间,“工匠精神”迅速成为走向全国的一个热词。这也是今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李克强总理在发言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必要的载体。在一些国家,家族企业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主体。据统计,截至2012年为止,日本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就超过3146家,在全球排行第一,德国也有837家,而“工匠精神”正是这些“长寿企业”存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工匠精神”往往凝聚在深居博物馆库房的文物里。“故宫馆藏180万件文物,都是历代能工巧匠与艺术家创造的财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认为,文物是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却蕴藏着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从中汲取对今天有用的灵感,对之进行转化吸收与创意研发,才能发挥博物馆文创的真正功用。”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实现这一点,就离不开文创产业的介入。去年3月,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更以白纸黑字的形式,为博物馆开展经营性的文创活动亮起了绿灯。


在政策“东风”的支持下,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从去年《石渠宝笈》特展引发的“故宫跑”现象,到今年首都博物馆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引发的观展热潮,都在印证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深层次渴望。


博物馆文创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博物馆的转型。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包含收藏、研究、保护、展示、教育五大职能。人们过去将“保护”视为博物馆的天职,却很少把“创造”与博物馆联系在一起。随着观念的转变,文物蕴藏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为公众所重视。


资金不足、资源配置错位、产业链不完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产权存疑……所有的问题最终无不指向博物馆定位的转型,指向文博观念的更新。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不遗余力“卖萌”的文创产品,已经迈出了思考与探索的第一步,但这远远不是博物馆文创事业的终点。要使博物馆资源真正为全民共享,并成为激发社会文化创新的“催化剂”,博物馆的“变形计”还需要不断演绎下去。


编辑:陈佳

1 2 3

关键词:博物馆“变形计”从文物宝库到 创意试验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