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残障少年随班就读:期待温柔接纳

2016年04月18日 11:17 | 作者:杨书源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1460928862837_1

聋哑女孩张天娇17岁时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前妈妈为她梳头。张天娇从小就读于普通小学,后来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是学院唯一一位聋人学生。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这些孩子具备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却很弱。我知道他们应该待在普通学校里,但是学校能给他们多少?我真的不知道”

□“其实,整个学校对于我们,就是一个大资源教室。却很少有人想过来问问我们,该怎么建?”

□“我希望特殊儿童的家长不再唯唯诺诺地说‘我的孩子给你们带来了麻烦’,希望孩子们都可以勇敢地说出来:当我和这个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

-----------------------------------------------------------------

1460928903460_1

                                       视觉中国供图

陈小赫觉得,自己在教室里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未经安检的“易燃易爆物品”。

“我被老师安排在了角落的位置,这样和同学的身体接触最少。”小学五年级放学之前的一个下午,班主任老师大声提醒全班同学:“同学们下课了尽量不要去和陈小赫玩,他眼睛看不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当时,陈小赫正在拿着笔奋力读完最后一段课文,他说自己“一下子听得眼珠都要掉了”。

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的浙江嘉兴,一所普通初中,班上“相依为命”的“超哥”和“楠姐”却因为班主任把自己安排到了后排感受到了全身心的愉快。“他们一分到我们班,我就蒙了。经常上着课他俩就从座位上腾地站起来,随意走动。我只能让同学们忽略他们的存在。”在班主任孙老师的认知范畴之内,自己唯一能为他们做的就是“等他们不在的时候,告诉全班同学不准欺负他们。他们是智力障碍,受法律保护的”。

在教育学的概念中,陈小赫、“超哥”、“楠姐”都属于身体有残疾的“特殊儿童”,他们在普通中小学里接受义务教育叫“随班就读”。尽管接受义务教育是所有孩子的权利,但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从“特殊照顾”到“资源教室”

最近,一篇题为《教育,是温柔对待每一个想要成功的孩子》的文章在网络上以及微信朋友圈里被大量转载,作者纪寻是一名神经肌肉病患者,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巴黎政治学院。文章记述了她在南京读中小学时的种种不易:被分在四楼的班级,没有人会想着把楼上楼下的班级换个位置;厕所在一楼而且没有马桶,她只能“站着”上厕所,招来围观和指责,但没有人想过应该为残障学生修一间无障碍厕所。

不过,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之路以后有望更为顺畅,因为,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指出“招收5人以上数量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一般应设立不少于60平方米资源教室以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80万人,在校生20.91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78%和52.94%。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王雁教授介绍:“资源教室在普通学校中的推广和普及,其实正是中国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认知到行为,‘资源教室’其实都涵盖了。”

当然,这个指南要落到实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学生总在入学升学,一间资源教室怎么满足得了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于老师是一名“战斗经历”丰富的“随班就读”老师,收到“指南”消息的当天,心里的疑问也出来了。

“我们不过是不对这些残疾孩子做普通学生要求罢了,至于全方位介入他们的学习,那是个多大的工程?目前我们还没有条件弄。”这是一个硬件设施一流的省一级重点中学教导主任的第一反应。

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观念在主导教育?

编辑:王慧文

01 02

关键词:残障孩子 老师 学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