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屈峰:一个木器修复师的修行

2016年06月07日 15:03 | 作者:刘冕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4 虚极静笃

前段时间,屈峰面试一拨儿年轻人,他问了个问题:“你们想过自己的性格合适吗?”

一个年轻人一脸憧憬地说:“一想到每天都能接触文物,就心潮澎湃!”

直言爽利的屈峰一盆冷水泼下去:“这个地方可不能澎湃,一澎湃就麻烦了,还是要冷静。”

为了给新来的故宫人磨性子,屈峰打算用老招儿——赶上鱼鳔胶快用完了,今年夏天他打算让年轻人用汗水明白一下传承的力道。

这算是故宫木器组的“秘方”。每隔一两年,屈峰他们就要去海边出趟差,有时候是大连,有时候是厦门,不远千里就奔着黄鱼鱼肚去。“这两年越来越不好买,这东西富含胶原蛋白,很多都高价卖给饭店了”。

买回来以后,鱼肚要用温水泡发、加热,然后放到铁锅里捶打,直到打成糊状,过滤晾干以后裁成手指粗细的条状,用时加水熬成胶。只要不受潮,存上十年八年都不会坏。

最痛苦的,要算砸胶的时候。在鱼鳔不断捣碎成糊状的过程中,胶的拉力也会逐渐出来。屈峰说,壮汉砸上五分钟,手就抽筋、浑身冒汗了。“经常用锤子砸着砸着,出了黏性的鱼鳔会把整个锅都带起来”。

累到不行的时候,需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换着砸。屈峰说:“木器室里年轻的小伙子轮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来,顶多能砸半斤的鱼鳔胶。所以有老话叫好汉砸不了二两鳔。”

每一次制作鱼鳔胶,周期都要长达数月之久。刚来木器组,都得撸胳膊挽袖子先过了这一关。

干嘛不去外边买?屈峰解释,市场上鱼鳔胶很少有人卖,即使有效果也不如宫里自己做的,只有费如此心思砸制的鱼鳔胶,在文物修复时才不会对文物产生腐蚀,文物修好了也不会憋屈。

屈峰往东一指,隔壁王振英师傅的父亲,当年给太和殿修龙椅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胶。锅里一熬,拿根筷子插进去,拎起来都不往下滴汤儿。最关键的是,用这种胶修文物,完全可逆,用点热水一泡,就能化开。

修行,讲究的是本真,而非简单的固守陈规。

屈峰说:“什么叫修旧如旧,界定了旧才有得谈。有人下定义,残缺才是美。但如果一把龙椅缺了腿儿,那不是美,而是失了威仪。所以必须就事论事,怎么修,修到什么份儿上,惟一不能丢的是文化信息。”

屈峰桌子抽屉里收着一把锉。“这是我自己做的。在故宫,工具要跟自己一辈子,全都是自己做。”他说。

小院儿里的东西,正在一点一滴地往骨血里渗透。

最近,故宫木器组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是传统宫廷家具修复技艺。

屈峰也变了。一开始,“我看文物就是文物,我就是我自己。”后来,“你会逐渐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去看。你是一个生命,它是一个生命,两个生命在碰撞的过程中,就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物,反观你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思考你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今,每天下班,屈峰都会不自觉地用手拽拽挂锁,是不是牢靠。他还雕了个“保镖”站岗——胖墩墩的苏轼雕塑。他给出了独特的解释:“苏轼爱吃肉,不可能是瘦子。”

一处小院儿,任由时光变迁,就这样悄然无声地锁住了匠心。传统和现代在屈峰的手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交互着。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屈峰 木器修复师 修行 文物金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