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图国企民企·图

中影股份IPO:行业群雄崛起 变局中能否重做老大?

2016年07月12日 11:21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7月8日,中影股份终于拿到证监会上市批文,正式进军资本市场。

中影股份的上市路并不平坦。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中影集团就已有上市计划,并欲整合旗下优质资产赴香港上市,但由于相关政策调整,其上市计划不得不暂时中止。2008年左右,中影集团将重启上市计划的声音再次出现,彼时有消息称中影集团有望成为“国内电影第一股”,但最终这一称号由2009年上市的华谊兄弟摘走。

如今,终于拿到资本市场“入场券”的中影,面对影视产业群雄崛起的时代,将往哪里去?在资本的助力下,这家国有老牌影视公司还能冲刺行业老大的地位吗?

入局者——“国家队”是优势还是枷锁?

作为“国家队”的一员,中影曾在与其他影视公司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从股权结构上看,成立于2010年的中影股份为中影集团联手中视总公司、央广传媒、长影集团、江苏广电、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中国联通等共同出资设立。中影集团是控股股东,直属于广电总局,目前持有公司93%股份,预计IPO后,仍将持有公司67.36%以上股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中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官方资源,这不仅让其拥有较多的发行渠道,还能获得政府的自助、补贴,享受税收优惠等”,一位业内人士公开表示。数据显示,2012-2014年,中影股份获得的政府补贴分别为7436.26万元、1.14亿元和1.6亿元。

但如今,伴随着政策红利的消退以及大批民营影视公司的崛起,中影股份的垄断地位受到质疑。据2015年6月更新的招股书显示,2012-2014年中影股份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5.6亿元、4.28亿元和4.94亿元,而华谊兄弟2014年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8.97亿元,几乎是中影股份的两倍。

在电影放映板块,招股书显示,截至2014年末,中影股份共拥有3条控股院线、4条参股院线、8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参股影院,而同期万达院线已拥有已开业影院182家,且当年的票房收入已是连续六年位列全国院线第一名。

中影方面多次强调,与同业相比,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全产业链”布局。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单论某一环节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比如,电影放映不如万达院线,影视制作面对华谊兄弟的强势竞争,影视基地难以与横店相抗衡。况且,“全产业链”的故事并非其独有。此前通过多点布局,万达院线已将电影产业下游的院线资源收入囊中。

不过,业界更为关心的是,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环境下,中影的优势会不会变成体制枷锁?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媒体参访时表示,中影股份的市场化、企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意识也相对较弱,而对政策的依赖容易产生惰性,这均是中影股份需要注意的地方。

守局者——资本追捧盛况难再现

2014年6月,中影股份发布招股书,拟募资46.18亿元,彼时正值国内电影市场高速发展时期,行业备受资本热捧。但在2015年2月,中影股份却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直到同年6月更新预披露信息后,上市之路才进入快车道,并在一个月后通过发审会。

但如今,手握批文的中影股份所面对的大环境已经有所变化。

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在去年突破44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8.7%。资本“野蛮人”闻风起舞,给行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在互联网和各路资本的推动下,多家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对渠道、平台、娱乐资源的整合加快跨界步伐,布局影视产业,不仅成为影视行业这块蛋糕的“抢食者”,更抬高了整个行业的门槛。

另一方面,强势的资本使得电影向非专业化、玩票化和同质化的方向演变,整个行业竞争加剧所产生的市场风险。

从今年年初开始,整个行业环境再次生变。泡沫迭起的影视业就引得监管层注意。自今年上半年暴风集团收购稻草熊、唐德影视收购爱美神先后宣告终止,影视类资产并购接二连三搁浅,监管收紧基调显而易见。

而那些通过并购重组的公司,日子也并不舒坦。此前,收购影视资产的乐视网和万达院线相继引发交易所问询,随后其复牌后的低迷股价表现,更是让人发出“不逢时”的感叹。资本对影视业并购的疯狂显然已经不复,反而愈加谨慎。

多变的市场、“野蛮”的资本、跨界的玩家,这都是中影股份不得不面对的现状。不过,好消息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想象空间仍然巨大。当初曾有人预言,成功上市之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影股份或将继续凭借其政策红利及获得的大量资本,电影行业格局将会产生重大调整,中影股份或将登顶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佬。

如今,这预言是否还能实现?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中影股份 IPO 资本市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