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空心村古建面临“养老”难 村子人多古建往往保存得好

2017年06月07日 11:1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过去5年里,唐大华与1000多处古建筑合过影。

合影里,他不会像游客那样比出“V”字手势,也很少是画面的主角。在那些不同年代不同规模的建筑面前,他身形极小,小到五官都看不清楚,有时干脆只有一个背影。

他把自己当作参照物,只为让人看清这些古建筑的规模,以及“破坏成什么样”。

在他的分类里,被损坏的古建筑分为两类:“已死的”和“将死的”。这几年,唐大华见过的“死法”各异:有的失火后,烧得只剩几堵墙,想断代都断不出来;有的年久失修,任凭“雨打风吹去”,最终只余几根柱子;有的遭遇“改建”,一年后却原地拔起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

还有一些古建筑主体仍立在那里,但屋顶或墙壁开了大洞,壁画斑驳起皮,或是被人用刀割走……像是苟延残喘的老人。

不过,唐大华觉得只要还剩“一口气”,就有救回来的可能。

2013年,唐大华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随手拍 救古建”的活动。如今,他的7个微信群里,有近2000名像他一样的古建筑爱好者。

这些人从事各样的工作,古建筑是他们的共同爱好,总有人会把自己见过的受损古建筑的照片发给大家去鉴别。47岁的唐大华也并非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家乡山东德州,他经营一家IT公司。

唐大华不时把受损古建筑的照片发到网上。久而久之,他被人冠上了“盯子户”的名号。

“盯子户”盯上的很多是没有文物保护“级别”的古建筑。他反复去,反复拍照,反复发帖。为了呼吁修缮,有一处古建筑,他去了17次,拍了17次。

唐大华说,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保护古建筑。“留下的基数越大,才能流传得更久。这不是选择谁生谁死,而是让更多建筑活下去”。

编辑:梁霄

关键词:空心村 养老 保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