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赵海英:不能辜负这时代

2017年08月08日 15:35 | 作者:王卓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对的时间”回到内地

2001年初,回到内地的机会来了。

当时,资本市场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这个领域需要专业素养,需要从西方借鉴的内容也很多。证监会也急需一批懂资本市场,对西方发展有认知的人才。赵海英是其中一个。

2001年1月,赵海英回到内地,成为证监会规划委委员,从事研究资本市场发展和港台大陆、境内外资本市场互动的工作,并曾向国务院提交过颇有分量的研究报告。之前的丰富储备,都变成了可调动的资源。赵海英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不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情感,“能参与到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立’的进程中,非常值得。”

2002年,赵海英转到证监会发行部。在这个资本市场监管改革最核心的部门,赵海英感受到了国家改革的决心,也体会到了转型中的困难,“哪怕到现在,我们发行体制的改革,仍然没有完成,改革的路任重道远。但至少当时,我们破了题,有了阶段性成果。”

发行部的“核准”与“发行”两项重头工作,还让赵海英多了很多与被监管机构和发行企业交流的机会,赵海英的标识一直是“按规矩办事,没有官气”,在她看来,“有权力的人,更要懂得敬人和自重,这才是真正的威信和分量”。

在证监会的几年,赵海英主持、参与了资本市场多项重大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如股票发行核准制,发审委制度,上市保荐制度等等。“金融运行有效,则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就能有效,资源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更明显。”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点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2005年,四大银行的改革大幕拉开。

赵海英被派驻到工商银行担任董事,参与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事宜———在国有银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通过上市接受市场监督,正是当时资本市场的大事件,金融改革的重头戏。

2006年,工商银行以A+H方式上市。它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成为当时全球证券史上最大的IPO项目那么简单,监管机构数年培育机构投资者、做大中国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努力显出成效,“这件事对纽交所的冲击非常大。全球最大的IPO项目不是在纽约、伦敦,而是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市场上,以A+H的形式完成,中国人自己的资本市场规模与深度已经非常可观。从此以后,中国的大型企业上市,可以在A股、H股直接完成。”

“这正是中国金融业波澜壮阔巨变的一个缩影”,提到这些,赵海英眼里都是光芒。

“能做一份贡献,心中踏实”

1986年只身赴美时,赵海英的行囊里是一年四季会用到的几乎一切日用品,牙膏牙刷、杯子被子……“担心去美国买不起”,口袋里一共只有20美元。

“那时我们的外汇储备,也不过20亿美元规模。”提到这个细节,赵海英感慨不已:二三十年后,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以万亿计。背后中国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已今非昔比。

她庆幸回到祖国,亲历这激动人心的经济腾飞巨变。

“我们的外汇储备体量大了起来。2006年中已达到了八千亿美元规模,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为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建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

赵海英所说的“主权财富基金”,是2007年9月成立的中投公司。2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金,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规模主权基金。同一年,赵海英再次幸运地深度参与这一中国金融史新的大事件———中投公司的组建。

像是当了一次创业者。在中投,赵海英担任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总监,负责拟订了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组织架构和投资决策体系。“最欣慰的是我们拟订的资产配置方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谨慎投放资金,配置大量现金,为中投避免股市风险、获取长期投资收益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利用中投接近市场的优势,为国家建言献策。”

赵海英的每一段或短或长的工作经历,总能契合一段中国金融发展进程,而她说这些经历的时候,也总是带着一股精气神。“小时候经历了国家的困难时期,后来看到属于我们的大时代徐徐展开,有一种信心,一种斗志。能回到祖国做一份贡献,感觉很踏实。”

2009年,赵海英再次受命承担新工作。到中央汇金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分管证券和保险。这段持续到2015年的经历,也成了她履历中相当饱满而充实的一部分。

2009年底,作为国有金融机构注资改制和风险救助平台,汇金公司根据国务院有关批复,入股中国新华保险。当时的新华保险,正面临生死考验。汇金公司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历史遗留烂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增值,防范保险业金融风险。

采取什么样的市场化救助政策和改革手段?赵海英和她眼中的“明星团队”思考、调整、总结,把植入公司治理机制,重建内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作为市场化救助新华保险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重建方案在股东之间几经激辩,经历了异常艰辛的谈判磨合过程。

这个过程,被赵海英形容为需要“正派、勇气和担当”的过程。期间,新华保险的一家外资股东对改革方案持否定态度,这时的谈判,也变成了心理博弈。需要强势态度时,赵海英不犹豫也没畏缩,“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做,我们就无法再谈信任和合作了。你们整个在华的投资,我们也都要重新审视。”

赵海英说,这么做心里是始终有底气的,底气来自专业精神秉持,来自“没有私心”,甚至还来自“13岁上高中时读到的《为人民服务》”,那其中的表述,让年少曾有“女侠梦”的她颇为认同,一直印象深刻。

在中投党委领导下的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的合并重组也是中投公司近年来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赵海英作为核心决策人之一,从酝酿提议、方案设计、谈判沟通到实施落地,团队合作的又一“巅峰之作”。让赵海英骄傲的是,“在领导的直接支持下,在同事的有力合作下,我们真正实现了几家相关公司,企业所在省(市)利益的平衡和多赢。”

经过6年努力,赵海英先后推动6家大型金融机构成功上市,除增值千亿规模的申万宏源,和增值五倍的新华保险外,还有银河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中再集团。这些工作在近年来中国金融国资改革上市过程中,都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的篇章。

赵海英觉得,能跟着改革的节奏,感受自己从事的工作在磅礴时代发挥作用,成为推动发展的积极因子,是最有意义的获得。接连几年在公司年度考核中的“A”和“A+”,也不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2015年10月,赵海英再回中投总部,担任公司首席风险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风险官要有锐利的眼睛,还要有独立的思考以及敢于直言的气魄”,她理解自己如今的工作,更多是发挥一种宏观总协调的作用,“还要不断学习、充实、总结”。

编辑:位林惠

01 02 03

关键词:大学 美国 时代 金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