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夺命垃圾山

2018年07月20日 07:22 | 作者:王双兴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在村民们眼里,在房顶上蒙着眼睛捉迷藏,用苞谷秆搭成小房子,坐在里面点火玩,这些几乎是当地每个小男孩共同的经历。父母无法随时在身旁看管,自身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这样的情况一度让作为老师的赵敏觉得头疼:“农村留守儿童多,家长们要么没有精力管小孩子,要么安全意识薄弱。你老是说孩子们不要在公路上骑自行车了,但是家长还是会买给他;我们在班会课上说了放学回家不要去采野果、野生菌,去了家长也不管;开家长会了在黑板上多讲几句,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宝贵了……

被教育过防火、防雷、防溺水的两个男孩,最终没防住垮塌的垃圾山。

垃圾山

村民口中的垃圾山,位于花山村东侧两公里处的山坳,垃圾在天然形成的坑中堆成山形,从上俯视,垃圾山和普通操场面积相当。有人估计,“得有四五十米高。”

花山村是花山乡的政府所在地,有村干部和村民证实,这座位于花山村的垃圾场除了容纳本村的垃圾,也将花山镇上的垃圾收入其中。

一位村干部介绍,花山乡下辖六个村,共有3万人口,其中镇上人口有1万。在镇上,商铺和住宅分布在一段2公里左右的主街两侧。

花白头发的老蒋是花山乡的垃圾车司机,从2010年2月以来,他每天早上八点到十点开始工作,将垃圾车的音乐打开,沿着主街缓缓而行,居民们听到音乐声,便带着垃圾出门,丢进绿色车斗里。

镇上的垃圾大概在两三个小时后敛收完毕,老蒋把车开到垃圾场,倾倒下去,中午12点前完成一天的工作。

事发当天,老蒋在上午11点多倒完垃圾,他回忆,那时的垃圾山没什么异样。直到晚上八九点,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叫他过去看,他向在场的村民证实:“垮了。”

老蒋说,“时间长了,有淤泥,还被水泡着,和上面的垃圾一起垮下来了。”

在村民的记忆里,这个垃圾山“有些年头了”。有人说五六年,有人说至少九年,也有人说十五六年。老蒋最肯定:“快11年了。”

村民们都说,这期间,垃圾场无人看管、没有护栏,里面的垃圾未经任何处理。

“五年前有标志牌的,写着‘垃圾场,禁止入内’,时间长了就没有了,又没人经管,标志牌就丢掉了。”老蒋说。

花山村一位村干部说,“我们还算不错的,是有地方倒垃圾,好多地方都没有地方倒。有的村都是就地掩埋,我们是垃圾处理比较好的,有集中堆放点。”

事发后,镇雄县委宣传部外宣部主任熊涛说:“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很多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很多问题都暂时没办法解决……我们县里面都没有处置垃圾的能力。”

花山村村干部介绍,垃圾山所在的土地,是村集体的,两侧山坡上的草丰厚肥美,是村民们放牛放羊的地方。有时候小孩子放牧无聊,便会到垃圾堆里翻找玩具。

有村民曾看到过,有小孩在里面捡到四五十公分长的胶质玩具马,还有的捡到过小低音炮,“修了修还能用”。成年人偶尔也会去,“在里面捡瓶瓶罐罐卖废品,听说还有人捡到过钱。”

出事前,没有人把它当成安全隐患。

很多村民都知道,7月10日的垮塌并非是垃圾山多年来的第一次垮塌,就在一个月前便有过一次。

“一开始有点斜。”老蒋用手比了一个75度左右的斜坡,“农历的五月初三(6月16日)晚上垮掉一次,下雨,垮下去上千方(立方米)”——老蒋所驾驶的垃圾车,一车的容量大概有七八方。

多位村民证实,那一次的垮塌后,原本有坡度的垃圾山变成了直上直下的形状,垮掉的垃圾向天坑更深处摊开,剩下的部分变成了断崖,“上面有一个洼(凹陷进去的地方)”。

7月10日,在连续几天的暴雨冲击后,垃圾山再次发生垮塌,上面的垃圾倾泻而下,和一个月前的垮塌相比,这一次的规模不大,“200方左右”,但恰巧,将两个孩子掩埋其中。

倒着倒着,就形成了一个山

垃圾山,对昭通而言并不陌生。

一个月前的6月13日,昭通在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期间被通报批评,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称:“云南省昭通市至今尚未建成规范化垃圾处理设施,这在全国地级市极为少见。由于长期缺乏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全市垃圾污染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教授刘建国介绍,类似的“垃圾山”现象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它其实没有什么规划,可能有矿坑啊、采石场啊,稍微偏僻的地方,刚开始这个地方开始堆了,慢慢的大家就把垃圾倒在这里,倒着倒着,就形成了一个山。”

他总结,农村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会释放出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有的东西腐烂、降解,产生一些废水渗入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和土壤;臭气散发到空气当中,就是空气污染物。有的地方垃圾堆放到一段时间,点一把火露天焚烧,这对空气的危害更大;而且垃圾中还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比如废弃的农药,这些东西的污染也更严重。”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垃圾 花山 村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