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农业产业“后继者不足”?委员来了场“新农才之论”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农业界别小组讨论现场小记

2020年01月14日 11:31 | 作者: 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付振强)“现在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农业界别小组讨论现场,呙于明委员对北京农业产业发展的未来坦露出忧虑。

“人才!即人财!随着电气工程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北京在农业结构、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上均发生着巨大变化,现代农业的工业化属性日益明显”。呙于明委员认为,适应这一变化首要解决的就是人才问题。

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从实验室到乡间地头……随着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来看,以统筹、规划、培育、种植、管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前景“看上去很美”,但呙于明委员认为现实却是“后继者不足”。

农业产业需求发生着新改变,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刘宝平委员建议,要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具体怎么培养才能不滞后于新业态的步伐?他认为要由专业的科学院所和优势企业共同打造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课程,政府给予政策、专项资金以及职业培训资质认证支持。高华委员坦言,“如果高校里培养不出既懂传统种植技术又懂信息自动化的人才,毕业后将不能满足新型产业需求。”

城镇化率快、老龄化程度高……谁来种地是个大问题。“农业相关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较普遍。”有委员认为,原因是农业教育资源未能对接首都高精尖产业,发挥出相应的效能,呙于明委员建议,要充分论证北京现代农业特点,对北京高校的农业教育专业或学科进行适当“关停并转”,同时结合北京现代农业产业类型和发展需求,创新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或专业。高华委员对此表示赞同,“比如目前的畜牧师、马童、宠物医生等新职业都是农业新业态的具体体现。”

“招来得没技术,是人才不愿来。”董敏委员就企业在招聘中面临的“尴尬窘况”道出了“职业获得感”必须加强的必要性。农业产业是保障“吃喝”的基本产业,政府对农业产业的进一步支持,可加大年轻人的“热爱度”。她表示,目前不少企业采取高薪和股权激励机制让人才“留下来”,“企业此举力量甚微,政府也要研究如何让农民成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职业!”

确定了新型人才需求,研究了教育优势特色,普及了新知识课程,突出了扩展学生专业面……刘宝平委员认为还差一个“内动力”,即从事农业产业的年轻人也要找准自己定位。他表示,农业和科技的结合,将让农业市场迎来更广阔空间。“从业者也要有沉下去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毅力。”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