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过劳死”调查:九成受访者周工作超40小时

2014年06月24日 10:43 |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过劳死”认定体系缺失

  过劳死到底有多严重?杨河清表示:“‘过劳’ 还会产生一系列负效应。过度劳动达到一定程度,会直接、间接地形成经济损失。德国联邦卫生部专家奥尔瓦德教授认为,在欧洲与疲劳相关的疾病已成为导致非体力劳动者长期无法工作的主要原因,欧盟由此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为 1100 亿欧元。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也估计,疲劳及其所导致的缺勤和疾病、精神健康问题,每年耗费美国企业界 3000 多亿美元。

  对个人来说,更严重的是“过劳死”。众所周知的是,近年来, 我国“过劳死”的案例确实越来越多。“如备受关注的2012年11月25日,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仅51岁。以及2011年‘普华永道女硕士过劳死’案等。”

  杨河清认为:“这些案例,的确有一部分劳动者严重 ‘过劳’,但是报道中的这些人是否就属于 ‘过劳死’呢?显然,这样的报道至少是缺乏依据的。因为中国既没有医学意义上的,也没有法律上的 ‘过劳死’ 的认定体系, 当然,也就谈不上对 ‘过劳死’的认定。”

  “拼搏”精神加重“过劳”

  杨河清介绍,欧美国家过度劳动现象发端于 19 世纪,那个时期体力劳动者的过度劳动问题很广泛,不过, “过劳”这一词汇还没有出现。进入 20 世纪以后,这些老牌的发达国家陆续制定、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发生群体则更多地转移到脑力劳动者。20 世纪70 年代,过劳问题在日本大规模爆发,并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才有日本学者提出“过劳”及“过劳死”的判定。

  他说:“从日本和韩国的例子来看,在国家追求发展和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推崇 ‘勤奋’的东亚文化会对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产生影响,如果没有一定制度措施加以保障,往往会出现‘过劳’问题,其极端表现就是‘过劳死’。”

  “中国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东亚文化强调的‘拼搏’精神更容易被加重。”也有学者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记者 杜安娜)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过劳死 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