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人大代表张志勇:停止以任何形式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2015年06月24日 08:29 | 作者:张志勇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很遗憾,在现实中流行的众多激励万千学子高考的口号中,我们不仅看不到对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献身精神、科学精神的追求,反而看到的多是为求一己之前途甚至荣华富贵的声嘶力竭的叫嚷!

  我们真的忘记了教育为什么而存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能迷失了方向——培养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终极目的。

  以“知识改变命运”到“能力改变命运”

  在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科学史上第一个将物理与数学融会贯通的人,也是第一个将计算技巧与严格证明融为一体的人。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当罗马帝国的军队侵犯自己的家乡时,70多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挺身而出,竭尽自己的心智,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传说阿基米德制作了一面巨大的抛物镜,把阳光聚焦后反射到罗马的战场上,燃起熊熊大火,使罗马士兵无一生还。他还发明了一种投石器,能迅速投出大量的石子,把逼近城墙的士兵打得头破血流。罗马军队的统帅马塞尔沮丧地说:“我们是在同数学家打仗!他安稳地呆在城里,却能焚烧我们的战场,一下子掷出铺天盖地的石子,真像神话中的百手巨人。”有鉴于此,培根写下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

  在我国,流传着一句与“知识就是力量”极其相似的名言——“知识改变命运”。有人说,这句话是李嘉诚先生提出来的。人们认为,这是李嘉诚先生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最精辟的总结。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知识一直扮演着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忽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口号,已成为钳制人们教育思维。其根源就在于,人们在日常的中小学教育中把知识等同于书本知识,已经把知识的来源“窄化”为教材、教辅、作业。

  1933年3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讲,主题是《创造的教育》,其中,他讲道:“我现在再讲行动,关于教育上的行动。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说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求知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莫不相关的,以至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当年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死的教育”,是对今天一些地方“只知升学、不知教育”的应试教育最贴切、最形象的概括。这种教育之所以无法真正培育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力量,就在于这种教育是与人的生活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教育本身没有真正赋予人们就业谋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那么,这种围绕着单纯的应试教育而进行的知识教育到底排斥了什么——这种知识教育从本质上是不重视人的德性成长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是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育,而人的德性成长从根本上是无法脱离生活与社会的;这种知识教育是忽视体育和美育的教育,因为从教育者对教育科学的认知而言,他们不认为人的身体素质与审美素养与知识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加上这种教育本身与考试无关,或者说,无法在考试中得到价值体现;这种知识教育从本质上是排斥对人的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的,因为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养成,从形成机理上讲,是离不开实践与探索的,而围绕应试教育进行的知识教育本身是脱离甚至排斥实践与探索的。正因为如此,这种知识教育本身无法真正承载起改变人的命运的神圣使命,因为这种知识没有真正的力量。

  在学校教育价值理念文化中,人们之所以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关键是,人们仍然相信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去应试———能够“一考定终身”。是的,在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的一个阶段,在少数人才有机会上大学的时代,在社会各界普遍感到人才匮乏的时代,那“一考”确实具有“定终身”的魔力:“定身份”——考上学,就成为国家的人,可以吃“国库粮”;定工作———考上学,毕业时就包分配,获得“铁饭碗”;“定保障”———考上学,就意味着有房子住,有退休金,几乎一辈子都有保障。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 高考 炒作高考状元 高考升学率 教育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