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昭通:探索散居少数民族发展新模式

2015年12月23日 10:21 |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昭通市始终树牢“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围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的发展目标,坚持从昭通散居民族工作实际出发,贯穿“三个始终”、抓实“三个注重”,强化政策扶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截至目前,19个民族乡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投资达54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民族乡建设资金总量的10倍;整合资金近10亿元启动了5个示范乡、10个示范村、10个民族特色村和1个示范社区建设;累计投入和引进资金5.14亿元,启动80个最贫困民族村寨建设,交通、水利、住房等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此举在全省尚属首创,开创了散居民族地区发展模式先河。民族乡镇实现了跨越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确保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省民委负责人在昭通调研时,对昭通近年来在民族工作和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昭通在探索散居民族地区发展模式上思路清晰、举措有力,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组织有序、成效显著,在全省都具有开创性,要认真总结,提炼经验,广泛推广。

脱贫致富 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切渴盼

昭通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有19个民族乡、143个民族村、2150个民族自然村,有24个少数民族62.0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94.4万人的10.44%。全市民族工作除有特殊性、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共同特点外,还有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大,历史悠久。昭通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苗族人口占全省苗族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同时,昭通又是彝族及其文化的发祥地,形成了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二是民族种类多,彝、回、苗三个民族人口差距不大。彝族20.1万人、回族19.99万人、苗族19.87万人,三个民族人口合计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三是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发展滞后。全市146个乡镇(办事处)均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居住分布率83%。少数民族群众大部分居住在集边远、高寒、贫困为一体的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民族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是全省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重点州市之一。2014年全市19个民族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975元,143个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30元。截至目前,19个民族乡中还有11个乡没有公办幼儿园;143个民族村中还有51个村不通硬化路面;2150个民族自然村中还有398个不通路,198个未进行农网改造,24个没有解决安全饮用水。

记者曾深入昭通的一些民族乡镇、村寨,对昭通的贫困现状、成因进行采访调查。在最贫穷的地方,看最贫困的人们,眼前的一切让人深深震撼和动容。

永善县马楠乡马楠村老铁厂村民小组坐落在马楠山山顶,距马楠乡政府驻地31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居住着苗族同胞27户86人。只通土公路,不通电、不通水,大部分群众居住在茅草房里,仅有2户砖房。80%以上的群众是文盲或半文盲,只有初中生2人、高中生1人。群众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低下,少数几名外出务工人员也只能从事体力活,收入极低;盐津县普洱镇龙台村河口是一个苗族同胞聚居的村民小组,地处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日照时间短,这里不通公路、不通水,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生活水平低下。时至今日,河口村民小组还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镇雄县还有近百户苗族群众家里未通电,一些地方因为交通不便,人们出行还得继续靠“人背马驮”。这样的深度贫困现象在昭通并不仅仅是个例。

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制约着昭通散居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各族群众渴望发展,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流露出对脱贫致富的深切渴望。

尽管昭通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却有着62.07万人的总量。这庞大的“十分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如何帮助他们脱贫发展?一直是搁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心中的一块“大石”。

编辑:孙莉姗

01 02 03

关键词:昭通市 散居少数民族 发展新模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