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昭通:探索散居少数民族发展新模式

2015年12月23日 10:21 |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1


创建引领 开创散居民族地区发展新模式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战略实施以来,昭通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从昭通散杂居民族工作实际出发,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引领,高位推动、合力攻坚、以点带面,推进创建活动与示范区建设相辅相成,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昭通市坚持贯穿“三个始终”、抓实“三个注重”,采取超常规措施,整合各方力量,在推进民族乡建设、最贫困民族村寨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三个始终”即: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在政治上平等互信,在经济上扶持互助,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散杂居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民族乡和民族村为平台,以户为对象,以规划为龙头,突出重点、整合资金、产城融合、以工补农、加大投入,实行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挂钩联系最贫困民族村寨建设,打造了一批产业强、群众富、民居有特色,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典型,示范带动了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第一职责,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三个注重”即:注重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采取特殊措施,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干部总量不足的问题;注重民族文化建设,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注重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和选拔力度,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大力推进民族政策措施建设示范。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7个文件,为健全昭通散居民族政策体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同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

年初将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逐一分解到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把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考评并兑现奖惩,做到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工作时限层层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有效推进。

大力推进民族经济发展示范。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制定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优先安排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项目。2013年,昭通市与省同步启动了“5212”省级示范(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和20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工程,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0.33亿元,打造出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其中鲁甸县桃源乡桃源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威信县双河乡湾子苗寨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受省级表彰,10个民族村入选全市第三批生态文明村;深入实施民族乡整乡推进建设。“十二五”以来,分批对19个民族乡进行集中打造,目前,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4亿元,是规划投资23亿元的两倍多;全力推进最贫困民族村寨建设。2013年,全市启动80个最贫困民族村寨建设,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和先急后缓原则,由42位市级领导和38个市级部门挂钩帮扶,重点帮助村寨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切实增强民族村寨发展后劲;千方百计整合市直部门项目资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市直各部门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6亿元建成一批特色集镇、交通和产业培植等惠农惠民工程。通过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大力推进民族教育振兴示范。一是加强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建设。加大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舍建设,实现了19个民族乡都有初中;实施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程,完成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点建设,省立永善民族小学迁建投入使用,完成市民族中学新校区建设投入使用,学校硬件设施、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二是加强各类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按照“扶持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工作思路,加大市校合作力度,先后与省内外12所大中专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招收并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8227人,资助金额达728.4万元。

2013年起在昭通学院开办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00名。通过培养推荐、招录选拔、自主择业等方式,每年至少有400名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稳定就业,为农村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体育繁荣示范。民族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全部建成19个民族乡文化站,建成部分民族村、民族自然村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建成葡萄井彝族六祖文化广场、鲁甸伊斯兰文化风情园以及威信湾子苗寨、彝良木椿沟等一批民族特色景区和特色村寨;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抢救和保护取得较大成效,民族语言、文字、习俗、服饰创新传承取得明显进步,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逐步壮大;民族传统体育长足发展。成功举办省第八届和市第一届、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文艺得到传承和弘扬。《四筒鼓舞》、《飞歌》、《拽脚舞》等民族歌舞节目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民族文化传承人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26项、省级的5项、国家级的1项(大关王杰锋“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大力推进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关系和谐与宗教和顺示范。采取分民族、定岗位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2008年开始,市委决定每年拿出40个指标,专向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至今累计招录279名。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在职教育培训。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开办昭通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研究生班2期共97人,举办全市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培训班13期共2361人。

编辑:孙莉姗

01 02 03

关键词:昭通市 散居少数民族 发展新模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