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春节,那些温暖的教育符号

2016年02月17日 10: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春节期间,家庭和社会成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带着孩子,或走亲访友、串门拜年,感受来自家庭的爱与分享;或从一副副对联中寻找父辈的精神力量;或身在异乡,在对比中感受春节的“万里路”……春节期间,那些飘动在家庭中的教育符号,会给予孩子怎样的精神力量?

——编者


“娃娃庙会”上,孩子在美育活动中接触、习得、继承传统的年俗文化。 赵罡 摄

“娃娃庙会”上,孩子在美育活动中接触、习得、继承传统的年俗文化。 赵罡 摄

2月15日,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的中小学生在练习帽派落子。新华社发

2月15日,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的中小学生在练习帽派落子。新华社发


春节期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人生课程,并也将此精神传递给女儿——


无声的教诲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中最喜庆欢乐的时光。北方人的春节一般都是从年三十过到正月十五,要经历半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节日,辞旧迎新、家人欢聚,当然也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好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常会给女儿讲我父亲春节期间的故事。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青少年时期的春节几乎都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贫乏,因此春节在我们的童年中留下深刻的回忆。几十年过去,对我来说深深印在心里的还是春节期间父亲的身影。


我的父亲是个孤儿,在他七岁时父母就离开人世。但父亲在苦难中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在“文革”前考上大学,成为他所在东北边远村庄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父亲成为一名基层兽医,每天给猪马牛羊看病。我知道父亲的梦想并非如此,他也数次申请调动,却一直没能如愿。直到我考上大学,他才调到城里工作。尽管父亲工作上并不如意,但他却没有意志消沉,在我们面前总是乐观豁达,笑对生活。


记得有一年,父亲被借调到县城工作,没多久又回到了我们所在的农场。虽然遭受挫折,可是,我们在生活中没有感受过父亲的消沉。每逢春节,东北农村家家都要挂灯笼。那时大部分人家会去买,在我们家,父亲每年都会自己扎一个更为好看的灯笼。记得那年,父亲几乎一夜没有睡觉,自己动手扎了一个两层的“宫灯”,并且亲手在每个面上都画上了漂亮的图案。早晨醒来,当我们看到家里有这样漂亮、出奇的灯笼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夜晚来临,当家家户户把灯笼点亮时,我们感觉到,父亲做的灯笼最好看、最有光彩。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当想起这一幕,我才认识到这灯笼背后照出的是父亲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我们一种把生活照亮的精神。多年后,当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人世上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事就是热爱生命,即使在饱受生命不公的境遇下仍然热爱它。”出现在我生命中时,我立刻想起父亲做灯笼的背影。博士毕业以后,我的工作和生活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意,每当我意志消沉时,就会想起父亲的“灯笼”,心中总有一股力量涌起。


父亲在春节给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写春联”。由于父亲是我们所在公社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之一,过年的时候,他要为很多家写春联。那时每当有人找父亲来写春联,他就让我帮助铺纸、倒墨汁,自然地,我就把他写过的很多对联学会并记在心里了。春联的押韵和诗意,我非常喜欢,而我上中学后喜欢诗歌,以及近些年来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就和当年帮助父亲写春联有很大的关系。父亲不光写春联,过年时出门,他还非常关心别人家的春联。他会带着我,看别人家的春联写了怎样的句子,字写得怎样。遇到好的春联,他会和我一起记下,回到家里写到本子上,这样我学会了随时随地地学习。后来,我读高中时,父亲让我与他一起练习写毛笔字,之后春节当他忙不过来时,我便可以帮忙写上几副。父亲这种因有知识写春联而受人尊敬的事迹在无形中一直激励着我。


春节期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重要人生课程。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七年了,每年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春联,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从上到下念上一遍。而当我看到街上挂着的灯笼,我的心中都会亮起他做的那盏“宫灯”,它仿佛在告诉我:无论多么困难,都要热爱生活,心怀希望,勇敢前行。而我,也希望通过春节,将这份无声的教诲传递给女儿。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王元丰)


儿子的举动,让我突然感觉到他长大了,他开始明白责任与担当——


“春天的节日”


这个春节,江南的天气特别好。我坐在蓝天青山之间,晒着暖暖的阳光,看黄发垂髫,听鸡犬相闻,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这是典型的浙南山村,依山傍水,我的婆家就在这里。或许是空气清新、泉水清冽,住在村里的老人们一个个身体健朗,说话时嗓门尤其高亢。我的婆婆年届70,头发却仍然乌黑亮泽,少见白发。公公岁数更高些,但也神清气爽,做事干脆麻利。一年中,公公婆婆乐在其中,过着城市人羡慕的“采菊东篱下”生活,但春节前,他们最期待的事,就是我们带着孩子们回到山村的家里,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滋味。


于是,每逢过年,我家便兵分两路:我留守杭州姥姥家,爷俩赶往山村奶奶家,只为守岁时能陪伴在双方的老人身边。每次这个时间段,总是不少朋友早早地规划着外出旅游,我们从不作类似打算,因为老人中有晕车的、有习惯于乡间习俗的。我们每年总是静静地陪伴,一起做饭,一起小酌。小儿也从来不会闹着出去,他会一直乖乖地待在奶奶家,陪着走亲串友,虽然有时与爷爷奶奶的语言很不相通。


今年,小儿已是一名初二的小伙子,懵懂之中突然懂事起来。以往他都是跟随我们,在被动的跟随中无意识地读懂春节陪伴长辈的意义。如今,他开始主动思考中国古代“孝悌”的意义,开始主动选择实现“孝悌”的最佳方法。放假伊始,他便纠结起该陪哪边的长辈过年了。在他眼里,杭州的外公外婆只有他一根独孙苗苗;但山村的爷爷奶奶那里却也是很少有假期可以去看望的。最后,他艰难地作出决定———去爷爷奶奶那美丽的小山村过除夕。并充满歉意地承诺外公外婆“次年会留下来,以后依次轮流。”我知道,他想要公平地把自己的爱给予双方的老人们。


儿子的举动,让我突然感觉到他长大了,他开始明白自己对于长辈而言的责任与担当。而我能做的,就是陪好父母后,按惯例大年初二赶到公公婆婆身边,照顾到双方老人的感觉。虽然,我只听得懂少许的当地方言,但公公婆婆眼里的欣慰我看到了,想必小儿也看到了。我们的言行对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吧。


时代的变迁,带来无数生活方式的转变。坐在开门见山、翠竹临窗的山村里,互联网仍然能无比强大地辐射进来。新春佳节,远在一隅,除了顾及这里的乡里乡情,我们会在互联网搭建的家族群里其乐融融。种种原因,许多亲朋好友新春期间没法碰面,传统的上门祝福难以实现。我们会带着小儿,通过网络体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氛围,在微信中给长辈拜年、给表弟表妹们祝福,甚至他还会发上电子红包对小朋友们表示关爱。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把过去济济一堂的家族晚会搬上了网络平台。春节期间的每天晚饭后,大家族里的老老小小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对着手机争先恐后地当起“麦霸”,展示歌喉。唱得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唱出大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一家人的热爱。此时的小儿特别的兴奋,沉浸在爱与被爱的欣喜中。


这样的春节,在小小的山村,满是温暖和煦、明朗友爱,这个“春天的节日”,让孩子的内心盛开在春天。


(作者系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副主任 费晓燕


春节团聚,回归到大家庭中,和家族中的各种成员及亲戚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让独生子女真切感受到了如何“爱与分享”——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春节 温暖 教育符号 教育 家庭 社会 精神力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