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春节,那些温暖的教育符号

2016年02月17日 10: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二孩”时代的思考


春节前夕,我带着7岁的儿子回到我的故乡———河北南部的一个小县城过春节。


天空湛蓝,万象更新。从门口的大红灯笼中已经嗅到渐近的年味。车子刚停到门口,母亲就迎上前来,怀里抱着我1岁半的小侄儿。


一年不见,作为姑姑的我,看到小侄儿自然是格外亲昵,抱着他亲来亲去,还送礼物。起初,面对这个首次见面的小弟弟,儿子也很热情地打招呼问好。但渐渐地我发现,随着我对侄儿的越来越亲近,儿子对这位小弟弟的亲热越来越少。尤其是在我夸侄儿时,儿子就会把眼睛斜向一边,小嘴巴撅起来。有一次我夸侄儿长得漂亮,他小声嘟囔:“光长得漂亮有什么用,连话都说不清……”我意识到,一股醋意正悄悄地灌满儿子的“小心眼”。


有一天,我抱住向我跑过来的侄儿,并给他一个大大的吻,儿子见状径自跑进了房间,并使劲关上了门。我感觉到不对劲,就抱着侄儿来到卧室,发现儿子趴在枕头上,紧握着我的手机,满眼的泪水。


“儿子,你怎么啦?”我关切地问,侄儿用胖乎乎的小手摸他的头,发出咯咯的笑声。


“妈妈,你将他放下来,我才和你说话!”儿子一边火气十足地将弟弟的手推开,一边说。


我立刻意识到这个从小独占妈妈全部爱的小家伙,因为我对弟弟的亲近而“吃醋”了。


“跟妈妈说说你怎么啦?”我将侄儿送回客厅,关上门,拉着儿子的手微笑着问。


“看你对他亲的,到底我是你儿子还是他是你儿子啊?我要给爸爸打电话,告诉他你不亲我了……”


听到儿子委屈的小理由,我差点笑出声来。他这点小九九果然被我猜中了。“当然你是我的儿子啊。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除了父母之爱,还将得到很多种爱,比如,朋友之爱、兄弟之爱等。在你身上,除了妈妈对你的爱,还有来自姥姥姥爷、舅舅舅妈的爱啊,当然还包括小弟弟的。”我慢悠悠地对他说,然后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过几年,妈妈再给你生个弟弟或者妹妹,他也需要你这个哥哥的爱啊。到时候,妈妈对你一个人的爱会分享一半给他,但你也会收获到当哥哥的爱,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滋味啊。你想,他能拥有你这样一位懂事的哥哥,肯定很崇拜你呢。”一说到会被小弟弟崇拜,儿子的眼睛开始放光。他站起来瞪大眼睛说,“其实,我刚才是给你演话剧呢,我也很喜欢小弟弟,挺可爱的”。然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的几天,兄弟俩相处得很融洽。小侄儿有了这个“活宝”大哥哥的陪伴,也很开心,整天像一个小尾巴一样粘在儿子的身后,成为他的铁杆“粉丝”,这让儿子俨然找到了做大哥的感觉。他开始给弟弟讲故事,和他玩“躲猫猫”的游戏,甚至将自己最喜欢的奥特曼贴画贴在他的小手上。有一天,他双手托着弟弟的脸蛋深深地亲了一口,并对我说,“妈妈,小弟弟长了双大眼睛,确实很漂亮啊。”


听到儿子的这些话,我冲他微笑,内心却荡起波澜。因为像儿子一样,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就独占了父母、爷爷奶奶及更多人的爱,让他们将这种情感分享给别人,确实是个难题。如何让老大接受老二?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心理?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诸如此类的教育问题也将随之而来。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尊老爱幼、懂得照顾、学会分享,但大多数的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对物质的分享上。对于亲情,对于精神层面,没有环境和机会,永远是纸上谈兵。只有创设机会,让孩子去亲历、感受,他才能做到真正地将爱分享。


春节团聚,回归到大家庭中,和家族中的各种成员及亲戚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正是教育孩子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如何分享情感与爱的好机会。(文/张惠娟


为了感受过节气氛,大年初一,我带着妻儿来到波士顿的唐人街——


在哈佛过春节


四十多年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在美国过春节。为了感受过节气氛,大年初一,我带着妻儿来到波士顿的唐人街。这里相对繁华,随处可见喜气洋洋、购置年货的华人。


我们信步走到镌刻着“天下为公”和“礼义廉耻”的牌楼下面,我告诉儿子它们的出处,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于是我想让他亲自感觉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


我们进了一家华人超市,看到剪纸和红包,儿子兴奋起来。商场放着悦耳的音乐,但并不嘈杂,秩序井然,无论是否认识,大家见面时都点头微笑,相互礼让。


我们选购完毕,在收款台排队,见有位中国老人结完账离开,却忘了拿他刚买的东西,年轻的售货员冲门外喊了一句,老人没听见,她便带上东西跑出去追赶……


收款台的队伍很长,所有人都默默地等在原地。不久姑娘气喘吁吁地回来,说了声对不起,大家都对她点头示意。


走出超市,我告诉儿子,刚才没有一个人觉得售货员或老人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这就是“为公”,所谓“天下为公”,就是所有人的行为均出于公心。购物时,大家都相互谦让,特别对老人和孩子尽量提供方便,这就是礼义廉耻,童叟无欺……


吃过午饭,我们驱车来到了哈佛大学,漫步美丽的校园,我问儿子:“你将来想不想上哈佛?”


“想!”儿子回答,“可就怕考不上,毕竟,它排名世界第一,所以对生源的要求相当高。”


我微笑道:“那么,你为什么断定自己就不行呢?”


儿子指了指那些学生,“爸,你看,几乎见不到华人。”


我理解了他的意思,随口说了一句:“华人今天都在家过春节呢!。”


妻儿都笑了,我又说,“儿子,你知不知道哈佛的建校时间?”


“1636年。”儿子随口答道。


我点点头,接着问他:“那你知不知道,那时候中国是什么朝代,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摇摇头。


我告诉他:“那时候正值中国的明朝,我过去带你去过北京的国子监,那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其实它早在隋朝就建立了,只不过那时的国子监不在北京,不过算起来,它要比哈佛早一千多年……”


儿子好奇起来,我接着说:“美国的历史不过二百多年,而中国的历史是它的十倍都不止。在古代,我们的国力从来都是世界第一,比如,宋朝的GDP占世界的65%,明朝占80%,而美国最强时不过只占到世界的25%……”


儿子有些惊异,进而反思:“那为什么中国落后了?”


“那是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后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清末腐败、内忧外患,消耗极大,导致国力衰微,直到近几十年,中国人才又抬起头来,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我们走进一家书店,见几个中国学生正在那里旁若无人地看书,我们也买了几本。走出书店,儿子说:“爸,我将来也要学那些哥哥、姐姐,让美国人看看咱们的实力。”


一旁的妻子对儿子说:“儿子,老师不是给你们留了个作业,让你们每个人写首诗吗?我看就以今天来哈佛为题材,写一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儿子点点头。回家后,在我们的帮助下,13岁的儿子完成了他的春节作品——


正值开春,我们来到查尔斯河畔的哈佛。


走进校区,看到一些行人,有的是学生,有的是教授,有的在书店门口驻足。


透过橱窗,他们也许查找新的灵感,或许正在欣赏着自己的著作……


然而身在哈佛,我的思绪却在华夏古都——


唐朝时,不也是各国学子云集长安,


北宋时,还有那张描绘汴梁繁华的清明上河图?


明朝永乐年间,万国来朝,许多国王甚至不远万里,


到中国只是为了寻找一生的归宿。


所以,看见哈佛,我没有羡慕,


因为在它之前,我们早就是超级大国。


于是,我就是钟爱我的祖国,自豪于华夏的高贵血统!


然而历史的长河就是此起彼伏,


然而今天,我们又要成为天上的骄龙。


今天的哈佛,比不了昨天的国子监,


再多的总统,哪能比盛唐的太宗?


我要成为这里的中国学生,当然要学有所成。


去报效祖国的养育之恩,圆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系亲子及家庭教育专家、旅美心理作家 游涵)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春节 温暖 教育符号 教育 家庭 社会 精神力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