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留守儿童为何成“时代的伤痛”? 党派成员认为源头在这里

2016年02月24日 13:46 |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分享到: 

3


多方合力

编织留守儿童保护网

“爸爸,你们哪天回来过年……”1月29日,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乐云村小学的“爱心小屋”里,“童伴妈妈”刘春华帮助女孩杨迪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刘春华是乐云村的一位常住村民,也是四川省“童伴妈妈”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去年10月,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童伴计划”,首批试点覆盖7个市州10个县100个村。根据“童伴计划”,每村选聘一名“童伴妈妈”,对本村留守学生开展建档统计、福利对接、困难帮扶、情感关爱等服务事项。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城乡二元割裂相互碰撞,衍生出来的综合性社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理应放在社会这个大盘子里,多方参与、彼此互动、共同努力。近年来,在甘肃、贵州等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已有越来越多的组织行动起来,推出各类创新举措,及时纾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最理想的方式还是与他们的父母在一起。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一目标往往难以实现,这时候社会救助就很重要了。”朱永新表示,社会组织,包括妇联、共青团等和其他的一些民间组织,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和学校合力,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

作为以“三农”为特色参政领域的参政党,民革也长期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民革中央曾就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提交提案,提出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工作责任制,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化、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等建议。

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王济光也认为,要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破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加强对家长的指导、重视教师培训;政府要明确职责,确保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效开展,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等等。


4


源头治理

在改革推进中解决时空分离

关爱留守儿童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不再存在。而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关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公平化等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月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最重要的,是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

事实上,长期以来,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围绕农民工市民化、户籍改革、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方面一直建言不辍。

2013年,民革中央围绕农业人口市民化提交提案,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在这份《关于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稳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提案》中,民革中央建议从完善财政体制、社保体系以及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健全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农业人口的市民化。

无独有偶。今年,民建吉林省委会同样聚焦农民工市民化。民建吉林省委会认为,实现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关键在于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将集中在解决进城落户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方面。

除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解决留守儿童和父母时空分离的一大渠道。为此,2015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并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等问题,还是需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和创业。”民盟贵州省委会秘书长范祖燕认为,政府应有更务实的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希望政府部门能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到解决诸多由农村劳动力过度外流带来的社会矛盾的高度来认识,对已有的政策进行认真研究梳理,积极作为,支持农民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出彩出色。”她说。

编辑:孙莉姗

01 02 03

关键词:留守儿童 民主党派 农民 返乡创业就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