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云中君和大司命”的遐想

2016年06月02日 08:25 | 作者:林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对于传统中国文人而言,屈原是永恒的话题。其精神特质、内心矛盾、乃至最终命运和归宿的可能,都使屈原成为后世士大夫人格的榜样。历代以来,艺术家以屈原及其文学内容而创作也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有趣的“母题”。对于著名画家傅抱石而言,尤为如此。

《云中君和大司命》镜心设色纸本1954年傅抱石作_副本

《云中君和大司命》镜心设色纸本1954年傅抱石作

永恒的屈原

傅抱石一生钟情于屈原,为人所共知。其17岁时,课余帮人刻章赚钱贴补家用,易名为“抱石”,自号“抱石斋主人”,也有其名取自“屈子抱石投汩罗”之意的说法。

1935年5月,“傅抱石金石书画展”在日本东京银座松坂屋举行,其中三枚印章的内容是取自屈原的诗句。其中一浅红芙蓉石白文印,其印文为“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边款上刻有屈原《渔父》全文,共210字;另一豆绿青田石白文印,印文是“阳春白雪”,边款刻有《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全文,共246字;还有一枚鸡血石白文印,印面仅有3×4厘米,刻“采芳洲兮杜若”句,其三面刻屈原《离骚》全文,加上序、跋,共计2765字。这三枚印章,从侧面印证了傅抱石对屈原作品的钟爱与迷恋。

其实,对于传统中国文人而言,屈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精神特质、内心矛盾、乃至最终命运和归宿的可能,都使屈原成为后世士大夫人格的榜样。历代以来,艺术家为屈原以及其文学创作中的人物为内容创作,也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有趣的“母题”。

从最早的南朝宋史艺所绘的《屈原渔夫图》到传为张僧繇所绘的《屈原像》,直至元代张渥绘有《屈原》、明代朱约佶的《屈原》,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直至清代张若霭《屈子行吟图》,顾洛《屈原》,任熊《纫兰撷佩楚展骚》等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以屈原为主题的画作数量不少。

20世纪初,中国人民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加剧,傅抱石创作多幅《屈原像》,显示他对屈原的敬重。目前可统计的是,南京博物院藏有两帧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屈原像》;傅家也曾藏有一帧1953所作的《屈原行吟图》;20世纪50年代的另一作品则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几件为私人收藏。

在创作中,傅抱石多幅屈原像以“屈子泽畔行吟”为表现内容。这也是源于历来传承的《楚辞·渔父》中的文学典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傅抱石的屈原像所描绘者皆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子行吟的重点不在于描写屈原的幽怨和落魄,而在于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明屈原的精神与志趣。

屈原忠君爱国,虽遭流放,还是眷怀故国。从时间而言,傅抱石从中学时就对屈原的文学内容着迷,留日期间,又接触郭沫若关于屈原研究的著述。而在傅抱石留学期间,其老师横山大观《屈原图》的创作,也激发了傅抱石对屈原人格以及悲剧精神的感动。

更加需要强调的是,1942年,五幕悲剧《屈原》上演,令傅抱石更加认识了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力量,也诱发了傅抱石的创作欲望。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云中君和大司命 遐想 傅抱石 屈原 传统中国文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