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议 全国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议

聚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

2016年06月23日 09:3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啃“最硬骨头”要有个性化方案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硬仗,这其中帮助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是‘硬中之硬’,被看做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三专题的讨论中,多位常委、委员提出,“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既需要党和政府宏观统筹、统一施策,也需要更多的考虑搬迁户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

“易地搬迁往往都是生态恶劣、土壤贫瘠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的地区,如何让这里的贫困群众搬得走、稳得住,需要更多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施策。”韩勇提出,帮助这部分群众易地搬迁,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稳定的收入保障机制,不仅仅是搬到一个土地情况较好、灾害威胁较小的新址,更要考虑能否帮助这部分群众实现就业,因此最好选择临近产业园区、能够吸纳大量就业的地区转移安置,同时也要注重对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具有谋生的一技之长。

“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面积严格规定为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这也要结合各地情况讲求灵活性,至少要考虑到农户存放农具的面积。”杨维刚常委提出,一般南方农民的习惯是二层小楼,一楼放农具和饲养家禽,二楼用于居住,如果严格限制了他们易地搬迁的住房规模,很有可能让这部分群众感到不适应。“现在的情况是,只要超过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就不会得到扶贫资金的支持。”

“我们开展易地搬迁,不是挂张战略进度表、画个战区分布图就万事大吉,更要考虑到我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生存能力和禀赋存在多重困难的群众,需要在土地、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更多帮助,让他们能够在异乡找到家的感觉。”田岚常委提出,易地搬迁的目的不是让群众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是找到“安居乐业”的家园。“建议搬迁户要与迁入地的群众混居,通过群众之间的相互带动使搬迁户找到在新家园生产生活的稳定模式。避免搬迁村集中安置造成孤岛,形成新的贫困集聚,导致已经迁出来的群众再度重归家乡,已经实现脱贫的群众重新返贫。”(记者 廉维亮)

编辑:薛鑫

关键词: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扶贫 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