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陈秋强:乡贤文化的持灯者

2016年08月11日 15:34 | 作者:严红枫 陈荣力 刘金平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一池碧叶一池影”

2009年6月的一天,上虞汤浦镇的一座山坳中,竹林摇曳、山花烂漫。一位年届九十的老人,站在一座整修一新的坟墓前深深鞠躬行礼,两行泪水滚落老人清瘦的面颊。

这位老人就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虞籍乡贤徐光宪。

祭祖仪式完成后,徐光宪院士激动地拉着陈秋强的手说:“感谢你们为我父母做的一切。”

而说起徐院士在离开家乡几十年后携女儿、外甥女专程回乡祭祖,还有一段故事。

半年前,陈秋强在汤浦寻访虞籍院士徐光宪的资料时,发现徐院士父母的墓地破败不堪又没墓碑,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来后,陈秋强当即与同为汤浦人的星鹏集团公司董事长梁锡林取得联系,希望由梁董事长出资,修复徐院士父母的墓地。梁锡林爽快地答应,在2009年清明节前进行了修缮。

陈秋强将修缮一新的墓地照片寄给了徐光宪,徐光宪万分激动,不顾年迈体弱,带着女儿、外甥女专程回乡祭祖。

回到北京后,徐光宪又特地给陈秋强发来了电子邮件:“在这样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为我父母修复这样好的墓,还特别修了墓道,使我父母有了一个永远的安息之地。我和孩子们将永远铭记这个非同小可的恩德。如果我和孩子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务请告知为盼。”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著名虞籍乡贤、中国申奥功臣何振梁先生身上。

2005年,何振梁第二次到访上虞,他这次来是为了寻找父辈的故居。

陈秋强陪着何振梁到他的祖籍崧厦镇仔细寻访,面对民间认定的一所旧房,何振梁只是微微一笑,并没说话。

陈秋强的心头一沉,知道这所房屋并没有得到何振梁的认可。

原来几年前,出生在无锡的何振梁也曾来上虞寻找过祖坟。他只听父辈说过自己的祖籍是上虞崧厦,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始终成为何振梁寻根归祖的一块心病。

望着怏怏而归的何振梁,陈秋强坐不住了。他四处打听,处处留心,一天有人说上海图书馆有一套《崧镇何氏宗谱》,陈秋强心头一亮。

2010年7月,何振梁及夫人借参加“绍兴建城2500年庆典”活动的机会,再次回到家乡。

那次,陈秋强陪同他俩参观名贤名人展厅,中途休息期间,陈秋强送上了《崧镇何氏宗谱》的复印件,何老看了族谱后,欣喜万分地对夫人梁丽娟说:“谱里确有我祖父和父亲的名字,我是真正的上虞人,是上虞乡贤研究会让我找到了根。”

陈秋强的努力,让这位生在无锡、长在上海、工作在北京、祖籍在上虞的申奥功臣倍感故乡的温暖,并多次偕夫人前往上虞。

2015年8月,在新修的《崧镇何氏宗谱》圆谱典礼上,何振梁的儿子何阳专程从北京赶赴故乡参加活动,并特地为上虞乡贤研究会题词:“千年不断娘家路,故乡永远在我心。”

陈秋强说:“全国各地的虞籍乡贤有很多,他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上虞的骄傲。如果说濒危的乡贤文化资源需要抢救的话,那么我们通过联络联谊,让在外的虞籍乡贤以及他们后代或认宗归祖、或返乡续情,这也是一种功德无量的抢救。乡贤研究会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个上虞人都记住乡贤,让每个上虞乡贤都记住自己的根是在上虞。”

在陈秋强的组织下,15年来,上虞乡贤研究会已开展了30余次“走近虞籍乡贤”采访活动,赴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拜访了500余位虞籍乡贤,与1800余位乡贤保持长期联系,开辟“上虞名贤名人展厅”、创办《上虞乡贤报》、编印“虞籍名士通讯录”,收录虞籍成功人士2600余名。乡贤研究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乡贤联系家乡、凝聚乡情的平台和纽带。

“希望乡贤们多回上虞走走看看,多到‘乡贤之家’坐坐聊聊,多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多回家乡投资兴业、捐资助善,让家乡发展得更快更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建庆如是说。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陈秋强 乡贤文化 乡贤研究会 传统文化

更多

更多